“老百姓之间的小摩擦,我们要在基层调解工作中就将其化解,要对老百姓的事上心、有热情。群众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东安司法所所长党玉凤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从事司法调解工作5年来,党玉凤没有请过一天假,说不累是假话,但孩子理解、丈夫支持,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

学以致用从调解记录中找“灵感”
2010年,党玉凤进入东安司法所,从事群众调解工作。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时,党玉凤觉得工作量很大并且琐碎,老百姓闹闹吵吵争得面红耳赤的事,其实大多是邻里纠纷一类的小事,但要是解决得不好,小事就会变成大事。
为了尽快适应这项工作,党玉凤首先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入手,力求找到最快的化解矛盾的方法。
从那时候开始,党玉凤每天的午休就是她的学习时间,简单对付一口饭后,就躲进会议室,把过去5年的调解记录全部翻出来,一页页地看,从以往的调解案例上寻找技巧。每发现一个好的调解办法,她就会记在笔记上,每天晚上回到家,梳理一遍当天的记录便是她的“家庭作业”。
学以致用,让党玉凤的业务水平进步很快。从调解记录上总结出来的调解方法,并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根据矛盾双方的身份、年龄、性格等等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同样是一个道理,有的人能够虚心接受,而有的人则会进行抵触,这就要求调解员不但要真诚,还要会察言观色,发现矛盾双方内心的“疙瘩”到底是咋结成的。在这方面,党玉凤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入职司法所半年时间里,党玉凤翻阅了过去5年的调解记录,一字一句地看了两遍。“记录里的每个调解案件,我都能说出发生的时间和调解情况。”党玉凤说。
党玉凤告诉记者,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在现实调解中运用,确实让她进步不少。刚开始干调解工作的时候,一天能调解成功一件小事,就高兴坏了,现在,自己往往几句话就能把当事双方的矛盾唠得明明白白。“每当看到老百姓露出满意的笑容,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党玉凤说。
“急”人之老六次上门帮老人“安家”
2011年末,家住万宝小区的刘大爷给党玉凤打来电话,四个子女没人愿意养老。
当天是周末,正在发烧的党玉凤接到电话后费劲地从床上爬起来,丈夫看到她这么难受,便“态度强硬”地不让她出门。党玉凤不顾丈夫的劝阻,自顾自地穿外套,收拾公文包。无奈之下,丈夫只好开车将她送到刘大爷家。
当时,刘大爷的四个子女只来了两个,党玉凤就先做这两个子女的工作。大儿子同意让老人住进他家,可条件是老人过世后,房子归自己所有,但是刘大爷的三女儿却不同意,认为这条件不合理,第一次调解就这样不欢而散。
大周末的上门调解,而且是带病工作,搁一般人很难做到。调解不成,党玉凤心有不甘,总觉得刘大爷的事情不解决,自己的心里不踏实。
从刘大爷家离开后,丈夫劝她赶紧回家休息,可党玉凤却坚持让丈夫把她拉到了单位,她要再翻翻存档的调解资料,看看有没有能用得上的“招”。
第二天,党玉凤联系上刘大爷的另外两个儿女,其中,小女儿一直不愿意来,她便亲自到小女儿家里做工作。
经过多次沟通,刘大爷的子女被党玉凤感动了,同意刘大爷住在大儿子家这个方案。
“前前后后,我一共去了刘大爷和他小女儿家6次,还好把小女儿的工作做通了,刘大爷也有了养老的地方了。”党玉凤说。
最大幸福百姓有矛盾愿意找我
在从事司法调解工作5年时间里,党玉凤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黑龙江省优秀司法所长”等诸多荣誉,但是在她心里始终觉得,荣誉只是种象征,老百姓的认可才能真的让自己感觉到幸福。
今年,为了能为更多的百姓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她联系了多位律师以及社区工作者,自发走上街头给老百姓讲解法律常识,调解老百姓之间的矛盾。
自己的每一次调解,她都会把事件的原因、自己调解的进程和结果等内容认真地记录在笔记里。空闲时,她就会翻开看看,“老百姓之间的事其实并不复杂,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哪些调解方法管用了。”党玉凤指着记录本说。
孩子的理解、丈夫的支持,让党玉凤在工作中感到充满力量。党玉凤对记者说:“调解工作虽然难,但是只要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有热情地去做,就一定能做好。老百姓遇到矛盾了,都愿意来找我,相信我能帮他们解决问题,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