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4-11-16 15:07:42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6日讯 一、知识产权(专利)制度(政策)、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于2003年成立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机构设在科技研发与产业处,学校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学校知识产权(专利)相关工作。十年来,通过不断摸索,学校在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分两级管理,各学院科研科为知识产权管理二级单位,学校于2006年设立专利管理基金,为专利申请和维护提供经费保障,并制定发布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试行)》、《哈尔滨医科大学专利管理办法》两个校内文件,对知识产权管理范畴,职务与非职务行为的界定,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一奖两酬的落实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经过对以上文件的多次修订,目前学校在知识产权(专利)的管理制度方面已经趋于完善,明确了知识产权转化的收益分配比例,发明人最多可得到转化收益的70%作为奖励。此外,专利申请数量、授权量,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重要考核指标,也被纳入了相应的考核体系,有效激发了学校科研工作者从事发明创造和主动获得知识产权的热情。

  二、专利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各方面进展情况

  (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攀升

  在省知识产权局关怀帮助下,在各项政策、管理办法的指引下,科技研发与产业处经过近五年不懈的努力,全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攀升。十余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289项,获得专利授权185项,其中发明专利62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123项。2010—2014年学校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呈逐年加速攀升的态势,其中2013年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几乎相当于2011年和2012年的总和,且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这说明学校专利制度的激励效应正在显现,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

  (二)知识产权转化成果喜人

  2013年8月22日,在和平邨宾馆举行的黑龙江省专利技术对接签约及转化奖励大会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亚砷酸注射液和大明胶囊获得时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时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建星颁奖表彰。这标志着学校在知识产权合理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领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对提升科研人员参与知识产权(专利)转化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专利成果库,并积极利用哈洽会、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等展会推介专利成果转化,五年来共推介专利成果近百项。

  (三)专家评审制度效果显著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专利拥有量及专利质量,加大专利转化力度,学校又引入了专家对专利进行评审制度,从专利申请源头突出项目的实用性和转化可能性。为此,学校建立专利评审专家库,并根据实际调研设计了专利评审体系,除创新型、新颖性和实用性之外,将转化前景和经济效益分析引入评审体系,从而促使发明人将专利设计置于专利转化的大背景下予以考虑,有效提升了专利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目前,专利发明人对于专利的转化前景和市场经济效益意识已有明显提高。

  (四)以无形资产评估、组建资产公司为基础拓宽专利转化融资平台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的若干意见,学校于2010年开始筹建资产经营公司。根据黑龙江省财政厅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相关要求,学校若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从事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活动,首先需要下属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进行有形和无形资产的评估,通过资产评估不仅可以确定学校经营性资产属性和数量,而且可以在以后的校办企业改制和投资建设新企业过程中有效增加学校的产权比重。经过近一年的评估工作,评估机构对学校各学院的教学、科研、医疗等机构的无形资产进行了全面评估,全面评价了哈医大的各项基础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评估学校无形资产总值超过300亿。在此基础上,学校组建资产公司的申请于今年4月获得省财政厅、教育厅的同意批复,并于5月份注册完毕,为学校知识产权(专利)面向市场转化搭建了良好的商业推广及投融资平台。

  三、资金项目对工作的推进作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多年来,学校得到了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知识产权资金项目对学校的专利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省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学校目前的职务专利的申请及维护年费由学校全额负责,学校同时配备了专利基金用于各种专利申请维护的费用支出。随着专利申请数量的逐年快速升高,学校对专利基金的数额也作出了相应调整,由原来的每年10万提高的20万,从而有效保证了专利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通过省知识产权局的资金项目支持,学校在专利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例如通过专利数量提升工程,学校专利积累有了质的突破,通过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发明专利的比重明显增加,转化前景不断向好。在资金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转职专利人员数量少,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也都对项目开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计划和发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一)加强培训教育、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人才

  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简报、研究生平台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学校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观念和意识。五年来,学校共开展全校层面的知识产权讲座20余场,聘请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领导和专家为学校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培训,参与人数达上万人次。各二级单位通过论坛、简报、微信平台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工作效果良好。学校研究生学院还将知识产权列为研究生平台课的主要课程,使每个研究生能够接受8个学时的知识产权专业培训。

  (二)建立多样性的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不同学科的知识产权创造是不同的,不同年龄和水平的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服务和管理也不能一刀切,需要建立一个多样性、灵活度高的服务体系。为此,学校创建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面向全校博导和科主任级的专家学者以及中青年学者开展点对点的知识产权服务,就专家在知识产权创造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服务。与此同时,学校还与统计学教研室等部门开展合作,制定了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调查问卷,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学校科研工作者在知识产权维护、运用和成果转化意识方面的整体状况、状态分布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学校知识产权(专利)工作的快速发展。在知识产权法律、交易、信息、人才等方面,学校建立知识产权安全预警机制和维权援助制度,聘请专业人员通过对重点学院的知识产权检测情况,确定学校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和争端,提前发布信息,使相关主体做好充分准备。

  五、专利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随着学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递增,且速度加快,按照目前的费用承担方式,学校在专利申请和维护上的资金压力将越来越大,需要进一步申请经费支持,同时探索更加合理的专利费用分摊机制。

  二是专利转化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专利的市场适应性和吸引力。同时需要探索更加灵活的专利转让机制和收益回笼机制。

  三是专利工作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