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2014-11-16 15:13:34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6日讯 一、知识产权(专利)制度、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包括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体制、激励政策、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情况。

  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情况

  研究所为了适应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将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技术创新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健全和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明确了知识产权组织机构、职责以及责任人。在组织管理、工作业务上,由一名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所长主抓知识产权工作;由技术质量部、经营管理部、党群工作部、行政管理部(保密办)等职能部门组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管理机构,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领导组成了职能管理机构的成员。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挂靠在技术质量部,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技术质量部部长担任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技术质量部配备了知识产权日常管理人员,其他相关部门均设有一名管理人员,任务分工明确,共同管理;各基层事业部、研发中心等技术部门各设一名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人员,协助做好本部门的知识产权工作。全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加强全所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设立的知识产权职能管理机构,工作分工明确,其中:

  1.技术质量部负责管理科技成果、专利工作及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

  2.经营管理部负责管理商标、服务标记等工作。

  3.党群工作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事务。

  4.行政管理部(保密办)负责管理知识产权的保密工作。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促进全所的创新发展,根据实际工作,研究所组织制定有《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技术创新奖管理办法》、《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保密管理制度,建立了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了管理手段和创新激励措施。

  在《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有关知识产权职能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知识产权权益归属、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奖惩和考评等方面内容,规定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上的举措和措施,使得知识产权工作有章可依。

  《技术创新奖管理办法》其宗旨是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发展,制定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政策,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在《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有关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和具体的奖励政策。

  在保密管理制度中详细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办法,如科技保密、科技论文发表、科技档案管理、签署保密协议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目前,研究所制定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多项规章制度,具体有:

  1.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2.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技术创新奖管理办法

  3.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4.保密管理制度,包括:

  ⑴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⑵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科技档案保密管理规定

  ⑶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

  ⑷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对外科技交流保密提醒制度

  ⑸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关于认真做好外来人员参观、学习、协作和技术交流等活动中保密工作的暂行规定

  ⑹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涉密人员保密协议书

  这些规章制度针对知识产权管理的不同方面,各有侧重点,相辅相成,形成了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有效地指导了研究所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也为科研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技术创新激励政策

  根据研究所《技术创新奖管理办法》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制定了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措施,设立了创新奖励专项基金,鼓励发明创造,规定了具体的奖励政策。在全所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实施有效奖励,已经成为研究所科研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常态化。

  精神鼓励的方法是设立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技术创新奖。根据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应用等创新活动,在全所通过自荐、部门推荐、所技术委员会评议和所务会批准,评选出年度优秀技术创新工作者,授予“技术创新奖”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在全所职工大会上进行表彰。

  物质激励从多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一是在全所设立了林尚扬院士奖励基金即技术创新奖基金,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科技创新竞赛,对每位获得技术创新奖荣誉称号者给予10000元的现金奖励;二是对承担科研开发的研发人员给予纵向研发补贴或薪酬,同时对技术发明中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原有薪酬基础上,每项给予一定薪酬额度的奖励;三是对每项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分别给予8000元和2000元的现金奖励。对获得国家、部、省、市级和机械总院科技成果奖的技术创新成果,按照获奖类别和等级分别给予3000元至60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

  二、专利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各方面进展情况。

  包括量化指标、具体工作措施,特色工作,典型经验等。

  (一)专利管理和保护

  将专利管理和保护工作贯穿于本单位技术创新工作的全过程,过程管理的实施情况如下:

  1.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工作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明确了主抓知识产权工作的所领导,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明确了各级分工与职责,为加强全所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不断提高专利管理的综合水平,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研究所专利管理职能部门进行了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管理硬件系统、管理文件规范化等内容。

  管理硬件系统的建设:购置了专利工作专用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配备了适应专利管理工作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硬件系统,为更好地开展专利管理工作创造了更加完善有利的条件。

  管理文件的规范化:围绕知识产权工作,搜集、整理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专门的文件系统;针对专利管理工作产生的各种文件资料,分门别类建立了专利申请文件、专利证书等电子管理档案;建立了知识产权学习资料档案,在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和相应的各大网站搜集下载了许多包括文字、PPT、视频等学习资料,以备学习和培训之用。

  3.研发项目的管理:从项目立项、中间执行到项目验收,根据实际工作进行各阶段相应的知识产权过程管理。在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立项前,须进行专利及相关文献检索,经可行性分析后拟定自主知识产权目标;研究开发(项目执行)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科研课题进展情况,督促课题组将创新技术及时合理地申请专利,并跟踪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发展动态,防止知识产权侵权;在项目完成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成果鉴定或验收,同时开展专利评审、申报、技术秘密保护等工作。

  4.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管理:批量生产的产品须按规定使用本单位的注册商标、服务标记、单位名称等,保护好自主技术产品,避免被侵犯。

  5.技术、设备引进的管理:要针对所涉及技术领域进行专利文献检索,涉及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或专利实施许可的,要求转让方或许可方出示该专利有效的证明文件或存在专利申请权的证明材料,避免侵权或失权。

  6.技术合同的管理: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签订、审核和管理,明确项目完成后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特别是在与其他单位、个人合作或委托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时,必须在签订书面合同时,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7.科技交流工作的管理:发表技术论文、出版著作以及技术合作、研讨培训等科技交流活动,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知识产权、技术保密的审查,必要时进行保密提醒和采取技术保护措施。

  8.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本单位的专利进行管理和监督,开展定期评审工作,维护专利的有效性;技术成果或发明完成后,技术质量部适时组织专家对职务发明或技术成果进行评价,适宜申请专利的应进行专利查新检索,并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其是否申请专利及申请的时机、种类和国别;对准备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加强论文发表、科技成果鉴定和评奖、技术/产品展览和销售等可能丧失新颖性活动的管理,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并予以保护;对专利的申请、审查、授权、维持、保护和奖励开展日常管理。

  9.对知识产权采取合法、有效的保密措施。包括保密办法、保密协议、保密设施等。对涉及单位商业秘密的科技、管理或相关业务人员,保密办按照保密制度规定,负责单位与之签订保密协议,并根据签订协议人员岗位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对重大科研项目或对单位经济利益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必要时单位与相关人员另行签订单项保密协议。

  10.工作绩效考核的管理:对知识产权工作业绩,包括专利申请数量、授权数量、实施效益等情况,纳入到各科研生产部门及其领导的年度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实施考核。

  11.技术创新的激励工作:近三年来,研究所每年均开展技术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同时贯彻落实专利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激励政策,实施有效奖励。共评选出6名“技术创新奖”个人和3个“技术创新奖”集体,并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对16件授权专利和近10项高水平科研成果进行了奖励。共颁发了50余万元的现金奖励。科技创新激励的实施对提高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能动性、促进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开发,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专利创造

  研究所是从事焊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研发机构,一直致力于世界先进焊接技术的科学研究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研究所制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奖励管理办法,旨在鼓励发明创造,增强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近三年来,研究所专利申请数量共计16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占申请总量的69%,申请专利的技术质量较高;获得授权专利16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

  (三)专利运用

  研究所目前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为21件,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和销售,每年获得实施运用的专利数量约16件左右,成为研究所经济创收的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取得的专利成果,其典型转化与应用案例如下:

  研究所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高强或超高强钢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方法”,每年在军工、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获得稳定应用,为我国军工制造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焊接技术支撑。在军工制造领域,成功用于多家军企的武器产品的批量焊接生产,解决了国家重点军工研制项目及重要装备制造中常规弧焊无法解决的高(超高)强钢焊接关键技术难题,焊接了几千套缸体、筒体等产品,满足军品性能的设计要求,确保了我国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和顺利投产。由此,企业与研究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指定研究所为焊接生产的唯一供应商,并长期承担后续所有减震器缸体的批量焊接生产任务;在工程机械领域,利用本专利成果,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条高强钢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生产线,在国内大型履带起重机关键部件的焊接制造中获得了推广应用,解决了工程机械领域高强钢的焊接技术难题,促进了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的快速发展。

  此专利技术在军品研发和制造中获得良好的长期应用,为企业节省了3000万元的武器新产品研制的投资费用,并实现近两亿元的新增利润,同时近三年来为本单位实现了创收四千万元。

  三、资金项目对工作的推进作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对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一)资金项目对专利工作的推进作用

  省专利资金项目的实施,对研究所专利工作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1.提高了研究所专利管理及水平。利用专利专项资金,研究所增添了专利管理硬件设施,加强了专利工作管理手段;提高了研究所专利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2.加强了员工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按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和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开展本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重大专项研究开发的全过程,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和管理。

  2.协助课题组做好重大专项的技术创新工作,完成项目任务合同书规定的知识产权任务与目标。

  3.继续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运用能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工作水平。

  4.继续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鼓励发明创造,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四、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计划和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情况。

  在国家大力实施专利战略的形势下,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所加强自身专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做好专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中,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活动,以此不断增强员工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业务知识、技能和服务能力。

  1.近三年来,每年都对新入所员工开展上岗前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

  2.对从事技术编辑的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开展岗位教育培训,其中包括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培训内容。

  3.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定期参加科研项目组织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研讨班。还主动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在国家、各省市知识产权局和相关专业网站下载各种知识产权学习资料,包括学习指南和讲座PPT、视频等课件。

  4.2011年以授课形式在全所开展了三期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培训人员达到百人次。

  5.以展板、所报、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知识产权宣传。

  6.利用项目会议、项目检查之际,宣传保护自主创新成果,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各种方式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达到了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和知识普及培训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