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北京无臂女孩夏虹与“大庆导师”陈景波的故事
2015-01-09 10:54:00 来源:大庆网  作者:白玉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夏虹的双脚能做很多人不能做的事,比如剪纸(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东北网1月9日讯 “所谓精神在现实的操作——就仿佛一个电影镜头:一双脚伸出来,在描绘生活……在这双脚的周围是无数双正常人的手,但正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这双脚都做到了。‘两只’比‘四只’都强,仅强在肢体上吗?

  所谓补精神之钙,抨击社会病态,解决根本问题,得是夏虹这样子的。夏虹是民间的一个女子,民间的一个残疾女子……一个民间女子,她的能量能有多大?

  但她在影响社会。

  一棵草,长在那,就是一片春天。真正的社会的春天,是由每个人长出来一片绿……”

  几周前,我正在写这期《午后的时光》,接到出差在外的一位同事的电话,他说:“写写夏虹吧!”接下来,他说了以上这段话。

  同行柴静说:“记者需要的是欲望,去知道生活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因为它赋予我打开别人心灵的权利,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打开别人心灵的瞬间,你会触碰到一些真相。”

  我深以为然。

  因为,真相有时涵有生存意义的答案。几周时间,连线北京的夏虹,约见大庆人陈景波,写下这篇报道。

  1995年,大庆人陈景波在报上见到“无臂夏虹”用脚写字的照片,自此相帮,成为夏虹20年的“人生导师”。

  2010年,大庆日报连续68天连载夏虹用脚写作的自传《我的故事》。

  2012年,夏虹赴感恩之旅来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做报告。

  2013年,夏虹被聘为大庆新闻传媒集团荣誉员工。

  

  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生命体验杏花落了,又飘了雪。

  2014年11月11日一早,74岁的陈景波就坐上了去乡下采访的长途车。城里的人多是不愿在这个季节下乡的,路远颠簸,雪太阳映衬下的村庄,间隔十几里才会冒出一个。村头跑步过来几个农民,他们发现了陈景波——“陈记者来了!”他们喊。农民们都盼着他来,管他叫“信息传递员”。

  电话响了,是夏虹。从北京打来的。“……哎,挺好的……伯伯看见了(指前一晚在电视里看见彭丽媛拥抱并鼓励夏虹的新闻报道)……挺好的……”陈景波的语气,平静抚慰,像他坐在农民的炕头上唠家常一样。

  夏虹的生活又复归了平静。

  她回到北京昌平区租住处,一间四十平方米的农民自建房。小区出入城区仅有一条公交线路。

  一天前,也就是2014年11月10日,夏虹作为北京市残联唯一一个残疾人代表,为参加APEC的部分经济体领导人或代表的夫人进行剪纸展示。新闻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拥抱这位无臂女子的一幕,再次让夏虹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多家新闻报道中详述——

  “……来自北京的夏虹虽然因为车祸导致上肢残疾,她用双脚创作出的一幅由和平鸽、康乃馨及心形图案构成的剪纸作品——《同在蓝天下》,却让到场的夫人们鼓掌称赞。

  简短的互动后,夫人们到下个展台观摩。彭丽媛又折回来拥抱夏虹:‘听说你现在在做很多公益的事情,也开了自己的小公司,你非常棒,大家会支持你,我也会支持你。’”

  这样的时候,夏虹总会打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打给陈景波的。


  周一到周五,夏虹要去公司上班。

  生活,还很贫寒,小屋内常年没有光线,但里里外外收拾得清爽。每个清晨醒来,杜海龙都喜欢在忙碌中窥看夏虹用那双脚夹着眉笔画眉,然后是化妆,梳长长的黑发。

  那双脚能做双手所做的任何事,切菜、烹饪、收拾房间,也能做很多人不能做的,比如绘画、刺绣、剪纸……

  2006年,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大学毕业、文艺帅气的杜海龙在电视上看到了夏虹的事迹,随后在网上发布寻找无臂女的信息,追求夏虹至两人相爱结婚。如今,他们已经有了个7岁的儿子。

  “这些年走过,是怎样的滋味?”我问杜海龙。“我一直认为,最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是什么让你选择她?”“一般人都会想到娶一个残疾人日子可能会难一些,毕竟承担的东西要多,生活上的物质上的。我也想过,但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喜欢她,我内心接受这些困难,我很平静。”“她使你快乐?”“她给我带来的快乐其实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我们有基本一致的观念、想法或者是行为方式,这些让我们的生活很默契。”

  《杜尚访谈录》译者王瑞芸说过一句话:“实际情形是,知道这个世界‘本来样子’的人非常少……”

  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温暖……体味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生命体验……说到底,生活是由这些微小的、转瞬即逝的东西组成的……

  他们,是生活的在场者。

  当初,杜海龙把夏虹带到母亲面前,杜母面对没有胳膊的夏虹,一时放声大哭……作为一个女人,当她看见另一个女人那双脚能做所有生活上的事时,历经风霜的老人接纳了这个女人做她的儿媳。

  7岁失去双臂后,夏虹曾一度连走路都不会了,人生所有的事情都要重来……再次重来的生命体悟,在转过身面对自己时,看清了那个叫生命的东西。

  陈景波说,夏虹身上体现着杜海龙的美。海龙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回家做家务,照顾夏虹……这种情感是“志向”的契合。

  双休日,是夏虹做公益的日子。2010年,她开始义务教聋哑人学习平面设计。最开始,来了两个哑巴男人,后来十几个,三十几个……上课,是那双脚在电脑上绘图,一种无声,温暖另一个沉默的群体。

  隔周,夏虹要去孤儿院教孩子们学剪纸。孤儿院里有个小男孩,后来夏虹知道他13岁了。那天,夏虹刚一进院,小男孩就跌撞着跑来,流着口水跟她拥抱,并告诉夏虹手坏了。夏虹蹲下来用嘴吹着他的小手……

  课堂上,夏虹用脚剪出一张张漂亮的剪纸,孤儿们欢叫着围向她……孤儿院的负责人是个中年男子,他常常看着这个场景掉泪——

  “听说夏虹组织了一个公益团队?”我问杜海龙。“她现在和另外几个人做了一个团队,初步运作一些活动。”“你觉得做公益的意义在哪?”“公益的意义其实不是扶危济困,而是宣传社会责任感,重视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夏虹曾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男子打来的,很诚恳,也表现出了“良知”。他说:“夏虹,别那样坚持了。我这两年只是利用你的名字,把那些剪纸贴上‘夏虹’的标签,我就早有车有房了。”

  夏虹已成“夏虹现象”。十几年前开始至今,全国百余家各大媒体从未间断报道,国内外领导人接见、社会各界都在讲述她的故事,但她始终平常而光亮。

  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积极有序地生活,并且自主决定个体命运,这就关乎个人如何面对他人、自我和自然。


  采访回来的陈景波正在写新闻报道。

  贰

  一封用脚写成的信

  2010年,70岁的陈景波应聘到《大庆日报》做特约记者,我与老人成为同事。间或我会去请教这位老前辈,总见他的头埋在一群报社新来的实习生的头中间,他在指导他们写报道。

  听说,他到报社第一个月稿件分值很高,他因此去找总编为自己减低了分值。这次采访,我问他原因,他语气总是平静温厚,对我说:“大庆日报为什么聘我?要我干啥来了?不是让我赚钱来了,让我来是做样子的——记者怎么当、文章怎么写、人怎么做。”

  日报曾为这位老记者贴出一张告示——“陈老师要招学生”!一下子报名四十多人。

  2012年夏,夏虹来大庆行感恩之旅,大家才隐约听到,陈景波助人的一些故事。

  2010年夏,很多大庆人在多个网站上同时发现一个帖子,一个自称叫麻云的苗族男子,寻找20年前大庆一个姓陈的伯伯。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了。麻云是云南的一个农村孩子。当时,陈景波在报上看见麻云上不起学,便通过邮寄的方式资助麻云3年读书。

  “他考上警校了。”陈景波说。陈景波没有回复麻云的帖子。

  “那年,我十七岁。”夏虹对我讲。17岁那年,夏虹还是黑龙江省绥棱县长山乡保江村的一个无臂农家女。陈景波是大庆市大同区一名普通的教师。他们素不相识。

  那是黑龙江农村报副刊版,一张小姑娘用脚写字的俯拍照片,格外显眼。文字记述的这个小姑娘就是绥棱县长山乡保江村的夏虹,7岁失去双臂,10年来自强不息,不仅能用脚写字,还能织毛衣……

  没等读完下文,我的双眼模糊了。不是为夏虹,而是想到自己那五个孩子,他们不仅都全枝全叶,而且都工作在岗,都有了幸福的家庭。

  当我抹去泪水,重看那幅照片时,被一种别样的心情驱使,我当即拿起笔,给夏虹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拼搏才是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再就是风雨过后见彩虹之类的鼓励语。

  ——摘自陈景波撰写的《我所知道的夏虹》

  十天后,陈景波在收发室接到了夏虹的回信。共14页,字写得很工整,看上去比同龄人写的要好,从头到尾,一丝不苟,没有“败笔”。

  收发室的人听说这封长长的信是用脚写成的,相互传看,后来竟传没了。

  信里,小姑娘述说了命运——“七岁那年,姥爷带我去看乡运动会,一辆大卡车呼啸而来……”

  那以后,从那个叫大庆的“大城市”里,定期寄来报刊、杂志,还有从未谋面的陈伯伯的信。那是从城里照来的一枚月光。

  1997年,陈景波应中共中央编辑局聘请,去北京《当代共产党人》编辑部任编委兼执行副主编,负责东北三省地级以上优秀模范党员的编写。

  1999年。这天下午,我接到了夏虹的信。信中提到两次谈恋爱,两次被男方家人搅散。她写道:秋天的农家人真忙,大人小孩都去秋收,从屯东头走到西头没见一个人影,我的周围死一样静……啊!原来人死就该是这样……

  读了两个“死”字,我全身一震,推开桌上的稿件,赶紧给她写信。大意是:眼下要紧的是学知识,有了一技之长,先立业,有业才有家。接下去的主意是能否找一个艺术专科学校,去学美术和电脑,这绝对是适合小虹创业的行业。

  这封信不长,在下面写了我的手机号,要她接到信后马上给我打电话。

  ——摘自陈景波《我所知道的夏虹》

  11月6日,陈景波的手机响了,是小虹的声音。她说到佳木斯三江美院可以免试上大学,但当说到三年学费要2.5万元时,她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

  “什么时间开学?”陈景波大声问。“11月10日。”“我先给你寄去3000元,马上去报到……”随后,陈景波马上给北京编辑部打电话,预支两年的稿费18000元给夏虹。

  小虹上大学了,打来电话,一句“伯父”刚叫完,放声大哭。


  

  陈景波:夏虹是个喜剧,这个喜剧是社会的喜剧

  我问陈老:对夏虹,只要她能自食其力就行了,但您却一直对她说:要对社会有用?

  “人的价值是对社会有用,只有社会才能托起个体……”“没有三江美院,没有全国各媒体的关注宣传、大庆日报的连载、上海世博会给与的平台、北京残联的认同、张海迪的认可……夏虹不会是‘夏虹’。”

  这些年,夏虹确实从一个无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理想的人。有理想就好了,就立志了,立志就有了筋骨了……还是追求决定她的过程,她不追求一种活,而是追求一种生发……她已经抛开自我,超越自我。她已是一面旗帜,但她不像别人一样捞取资本,而是实实在在地活着,扎扎实实地走着自己的路,还是吃自己的饭……”

  20年过去了。

  20年,陈景波之于夏虹,是人生导师,是仁者的指导,智者的指导,强者的指导。

  我问陈老:“到了这个年纪,如何来看自己的一生?”

  出乎我的想象,他答:“我这一生,无怨无悔。我是个普通人,但我确实把我的能力发挥出来了。我就这么大劲了,我把一个好家庭交给社会了。”

  “把一个好家庭交给社会了!”这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理想。

  一生勤俭,一点工资,一点稿费,但仅是有据可查的,老人帮助过的孩子,就有十几个之多。老人有五个儿女,十个孙子辈,个个是三八红旗手、优秀员工,工作能手……陈家家风比的是谁对社会有贡献……听说,陈景波在家族内设有家庭奖励基金,家族中的儿孙们人人都曾获取。获奖最多的是省教育系统模范的二儿子;二儿媳是中科院博士,也因在学校获得荣誉,而获得了家庭奖励基金1000元;最小的老孙子也得了,据说是因在学校运动会上得了第一名……

  夏虹也是个普通人,来自民间,仍然行走在民间,但她身上传承着中华美德,她知道感恩,她自强不息,她在追求个人与社会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

  陈景波、夏虹在社会现实和生命伦理的深处关照人,关怀人。

  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