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投入困境。农村“一事一议”,又面临“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现象。而黑龙江佳木斯市郊区,不到半年时间就使25个村(场)美丽起来,靠的是什么?
财政以奖代投,农民出工筹劳
大街小巷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污水横流的边沟变成清洁的水泥渠,家家庭院干净利落,新建成的健身广场上,老老少少伴歌起舞。这是佳木斯市郊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两年前,郊区就提出到2016年全面建设秀美郊区的“美丽规划”。将蓝图变成现实,第一个阻力来自一些乡村干部。有些乡村干部挠头打怵,“公益事业是好事,但这钱谁给补?”
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25个试点村,需建设资金1.2亿元,钱从哪里来?佳木斯市郊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2610万元,自筹资金3360万元,通过“以奖代投”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级动员发动,把优惠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试点村所需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全由区里集中涉农项目资金购买,所需出工筹劳用车由农户解决。“不用村干部拽,农户一伙伙围过来。”
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以奖代投6000万元,完成了1.2亿元的工程量。25个美丽试点村完成硬化道路35.5万平方米、边沟23.6万米,安装路灯430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丽乡村建设交给农民,交给市场
走进郊区“美丽村屯”,让人眼前一亮:秸秆不再进村,有序地堆放在村头指定的柴草场;拉运粮食的车辆进村了,有人在车后拿着扫帚清扫,一些村民解释说,自己建设的,都知道珍惜。
各村投入全部公开,成立了由“五老”组成的监督小组,分片负责管理工程进度和质量。农民自己的事自己管,一个个眼睛瞪得溜圆,各种材料是否保质保量,出工筹劳情况,都监督到位。农民自建节省了工程费用1800万元,减少了中间环节税费630万元,规划设计费、运费和场租费节省600多万元。
美丽乡村三分建,七分管。郊区把管护权也交给了农民,确保建得好,管得更好。参照城市管理模式,建立了门前“三包”机制。修订《村规民约》,“爱树木,清道路,门前三包要管护;倒垃圾,不随意,砖瓦杂物摆整齐;粪便堆,及时清,家家户户好环境”等朗朗上口的内容,成为村民的家常嗑。
组建保洁队伍。25个村(场)都成立了保洁队伍,设立专、兼职保洁员,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无盲点,其报酬由各户均摊或由村集体积累解决。长发镇东胜村自制垃圾桶159个,做到垃圾集中收集运送。
村容村貌均发生巨变,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过去,一到晚上,村民们摸扑克,玩麻将,耍钱赌博。如今,都往广场聚,跳集体健身舞,一派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