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龙江县探索“1+3”工作法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5-01-13 08:48: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梁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哈尔滨1月10日电(记者 梁冬)“本来一副热心肠,可惜群众不买账,从早到晚净瞎忙,基层干部很受伤。”原本是多年前黑龙江省龙江县百姓给干部们编的顺口溜;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乡”的新顺口溜。

  百姓对干部态度的转变缘于龙江县自2012年开始探索推行的“1+3”群众工作法,即通过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一个平台——“群众之家”,实行民情下访、民事代理和民生在线三项机制,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龙江县“群众之家”,工作人员在为办事群众服务(1月8日摄)。

   “群众之家”:搭建为民服务平台

  “累了你就歇歇脚,渴了你就喝杯茶,气了你就消消火,难了你就说句话,这里就是你的家!”在龙江县的“群众之家”里,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这条温馨的标语。

  “过去咱农民办点事东奔西跑,费时费力又费钱。现在好了,镇上有了群众之家,村里有便民服务室,干部为老百姓‘跑腿’,事情办得快,办得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景星镇的群众之家,东升村村民赵伟一边办理新农合医疗报销手续,一边伸出手指向记者数着政府推行便民服务的好处。

  为了方便群众,龙江县整合了原有的服务资源,先后在乡镇设立群众之家15个,在社区、村级和农牧场建立居民之家8个、农民之家157个、农工之家7个。群众之家集中了信访、城建、司法、公共服务等17个职能部门,成为方便群众办理涵盖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共计37类99个事项的综合服务平台。

  民情下访:拆除干群“隔心墙”

  龙江县地域面积广阔,乡镇村屯分布偏散,如何了解民生民情并及时跟进解决成为县里一直“纠结”的大问题。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感情。干群关系不和谐,责任不在群众,而在于干部。”对于以往一些干部的飘浮作风,龙江县委书记王兆宪深有感触。为此,龙江县通过总结归纳经验建立了干部民情下访制度,要求县直部门干部每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0天,乡镇干部不少于30天,村级和社区干部不少于50天。

  景星镇镇长刘志刚告诉记者,第一次民情下访要给每位受访村民发放一张类似于名片的小卡片——民情联系卡。卡片上有他的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以便村民随时和他联系。刘志刚说:“通过民情下访活动,使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真正把感情联系建立在田间地头。”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张姐这人好,办事有准,还公道!”在景星镇东升村,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兴业办厂的大事,村民都要去找张英华。找她的原因,是因为张英华从事着一份新的职业——民事代理。

  2013年,张英华经过群众投票,被选为东升村代办员。从此,全村11个自然屯、3476口人便成了张英华日夜牵挂的对象。建房审批、低保申领、证件办理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都倾注了张英华的心血,而她的付出也赢得村民的认可。

  像张英华这样的代办员,每个行政村均有一名。村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都可以找代办员代理。代办员整理好村民需要办理的事项,拿到乡镇“群众之家”服务中心集中办理。需要县直部门办理的,由乡镇工作人员到县直有关部门限期办理。

  龙江县委组织部部长苑正红说,目前,全县设置了专职代办员172名、受理员1028名。“通过代办员收集了解民情信息,再由党组织出面协调解决问题,不仅全面地掌握了基层民情,还使群众身边的疑难事得到快速解决。”

  王兆宪说,我们还要抓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丰富“1+3”群众工作法的内涵,完善工作机制,一定要把好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责任编辑:吕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