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瞄准民生“短板”向旧住宅区宣战
2015-01-19 10:40:4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张树永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月19日讯 近半年间,眼看着自己居住20多年的新荣小区粉刷了楼体、新铺了地面、栽种了花草、安装了健身器材,居民翟新民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出了家门心里犯堵,现在那叫一个透亮!”

  新荣小区是牡丹江市旧住宅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这项民心工程的规模、力度和效果均是该市历史上第一次,总投资超过6亿元、20多万人口受益,彻底改变了旧住宅区脏乱差的面貌。

  倾听民声绝不让旧住宅区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近年来,牡丹江市加大城建投入力度,推进道路、桥梁、公园、水系、绿化建设,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已基本消灭了中心城区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的棚户区。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旧住宅区环境脏乱差,大多位置偏僻、分散在市区角落,已经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

  据了解,全市共有1095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和单体楼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排水管网破损、马葫芦化粪池堵塞、塌陷、外墙皮脱落、女儿墙断裂、屋顶漏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去年,“12345”民生热线中54.7%的诉求与居住有关。

  “绝不能让旧住宅区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和民生工作的短板。”2012年,牡丹江市开启了旧小区改造帷幕,当年改造30万平方米;2013年,改造面积增加到115.7万平方米。为加快改造力度,2014年,牡丹江市将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列为28件利民实事之首,投资超过6亿元,改造市区436.9万平方米旧住宅区,涉及182个小区、717栋楼房、7万余户家庭、占四分之一的市区人口。

  综合整治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2014年4月中旬,牡丹江市400万平方米旧住宅区综合整治行动拉开帷幕。本着市政府主导、区政府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包建共建、居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以市级财政投资为主体,调动社会各界共建家园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选定的整治小区在当地报纸公示,扩大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围绕“天、地、门、面、线、道、绿、棚、窗、健”十个方面开展老旧小区庭院整治。小区内配建棚厦是旧住宅区改造的难点,为此,他们确定对小区当年配建的棚厦按照当年建设成本给予补偿,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广大社区居民主动配合小区违章建筑和配建棚厦的拆除。在机车小区,仅用一周时间,就将39户违建房厦拆除完毕。

  对于居民比较关心的工程质量问题,牡丹江市由指挥部办公室、城区政府、专业监理、群众代表共同对工程实施监督管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现场变更由市综合整治行动指挥部办公室、区政府、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四方共同查验认定;工程造价标准、质量标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工程建设专项督查。

  到2014年10月末,旧住宅区改造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共拆除配建棚厦4186处、拆除违章建筑2006处,居民也实现了“住有优居”的梦想。近日,记者来到牡丹江市绿苑三区,王大娘指着红白相间的楼房、雅致的凉亭,平整的水泥路面高兴地说: “这些都是新修的,地下管线也是新换的,我们这小区1000多户居民在这里住了快20年,现在好像在老地方换了新房子,心里真是舒坦啊!”

  标本兼治理顺管理体制做大“物业产业”

  在旧住宅区综合整治的同时,牡丹江出台了新的《物业管理办法》。市房产局相关负责人说:“物业管理虽然是百姓生活中的‘小问题’,却是涉及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大民生’,旧住宅区改造后如果不能及时跟进,那么改造成果就会前功尽弃,新颜仍然会变旧貌。因此,只有通过改革理顺现有物业管理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百姓多一些舒心、少一些烦心。”

  新的物业管理办法按照“多方联动、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总体原则,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物业管理新格局,通过实施“菜单式”服务,制定不同档次物业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小区和业主的需求。目前,全市旧住宅小区改造后组建完成业主委员会212个,实现了综合整治小区全覆盖。

  牡丹江市委书记张晶川说:“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也是牡丹江市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在总结两年改造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还将逐步完成其余老旧住宅小区的完善提高,对综合整治后的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从而让更多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责任编辑:关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