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为社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黑龙江日报1月20日讯 我国医改目标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路是“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范围内,使残疾人、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得到全面康复的社会系统工程。从2003年医改开始至今已有12年了,哈尔滨市的“康复回社区”工作进展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康复见效挺快
在共乐光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医生宋佳天正在给社区患者崔淑琴做针灸治疗。他一边扛着患者的大腿,一边给患者针灸,并不时地按压患者小腿,与患者交流治疗力度大小。
“用针灸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比较好,患者每天来治疗一个小时就行。她在这治疗4天了,小腿疼痛减轻很多了。”宋佳天边治疗边和记者说。宋医生告诉记者,他每天能治疗五六名患者。
“在社区康复治疗确实好,我现在能够自己一口气走回家,中间不用歇气。刚来时,走到这不过300米,但要歇好多次,走几步小腿就疼得受不了。但就是比较贵,治一次要200元。”崔淑琴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看到各社区医院康复患者不是很多。为此,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管理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区康复需求患者很多,但因为康复都不是短时间的,治疗和训练都需要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如脑血栓治疗后的半身不遂或哪一个肢体不灵便,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即使每次几十元,但因为时间长,费用仍较高。有些患者被迫放弃,增加了以后残疾的可能性,为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共乐光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璐说。采访中,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现在康复设施和康复医生都有。如果医保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康复回社区之路就会走得更快更好。
新农合统筹资金试点社区康复
患者的社区康复需求强烈,但因为康复费用而令不少患者却步。
“目前社区医院能享受到的医保支持只有住院统筹,不住院就享受不到医保的统筹。社区康复需要医保政策的支持。”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社声告诉记者。
哈尔滨市的各类医保政策如何支持社区医院的呢?据了解,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患者基本为门诊,很少有住院的。而门诊治疗报销方面,目前只有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医保允许每年报销300元,比去年上调了100元。
“目前要引导患者康复回社区,医保支持是关键。只有医保统筹支付政策覆盖了,社区康复才能发展得更好。社区医院的康复资源盘活了,就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哈尔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社会与妇幼保健处长田英杰说。
据了解,哈尔滨市新农合正在试点,覆盖社区康复,把统筹资金用于农民回乡镇卫生院康复治疗,为医保覆盖社区康复开了一个好头。如果其他各类医保都开始快速行动起来,社区康复就渐行渐近,从而实现医改的目标“解决看病难和贵”的问题。
整合资源支持社区康复
对于康复回社区、如何才能回到社区以及费用问题,社区医疗方面的从业者和专家都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要学习国内先进的经验,如上海、浙江等,让医保政策全面覆盖社区医疗机构,尤其是康复,让需要康复的患者都能得到治疗和训练,恢复自理能力。”李社声建议。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群红认为,目前,老年病、慢性病等需要大量的康复治疗和训练,要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作用,同时,更应该拓展家庭病床的力度,因为有许多需要康复的患者行动不便,到社区医院一趟很不容易,如果医生到家治疗,能省去患者家属很多的麻烦。在费用方面,因为康复时间长花费大,仅医保政策支持是不够的,要把民政、残疾人联合会等联合起来,集中资源,共同支持社区康复。同时,更要把护理保险与医保衔接起来,建立康复保险系统,支撑起整个社区康复。只有这样,社区康复才能更有效地运转起来。
“社区康复不仅是费用问题,大小医院分工协作同样重要。”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齐兴国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的大小医院不是协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样一来,有时候大医院就不愿意把患者转到社区康复。如果明确分级医疗,再加上医保政策的支持,则有助于康复患者自然分流到社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