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1月21日讯 两部条例,开创了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的两个第一;一次审议,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一项举措,完善了常委会对政府的监督方式,凸显监督刚性;几项活动,搭建起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新桥梁……
翻开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大事记,一个个令人信服的数据、一项项务实有效的监督,令人倍感振奋。在这张精彩的“成绩单”背后,激荡着市人大常委会在助推哈尔滨振兴发展中求实、务实、扎实的铿锵足音。
立改废20部法规处处凸显以人为本
开全国先河,第一次制定以妇女为主体的地方性法规,为哈市487万女性撑起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制定全国首部保障环卫工人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为环卫工人提高待遇、改善作业条件提供法律依据——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哈尔滨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哈尔滨市城市环卫作业人员安全保障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创造了我市地方立法工作的两个第一。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求助不得拒绝推诿、能见度小于百米环卫工不能上道作业……条例中新意迭出,充满人文关怀。有关专家称其折射出从“保障社会稳定”到“保障公民权益”的立法思维变化。
谈及以人为本,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围绕“保护城市绿地”引发的讨论。去年6月21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草案)。城市经济发展、人居生态环境,究竟孰轻孰重?常委会组成人员几经讨论作出了立法选择:公园地下禁止商业开发,城市一级保护绿地、广场、公园不得随意变更用途……从此哈尔滨的绿地只许增不许减,民心民意尽显其中。
在制定3部地方性法规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对我市现行64部地方性法规中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逐一进行审查,对《哈尔滨市城市公共汽车电车轮渡客运管理条例》、《哈尔滨市城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进行修改,取消了公交企业停业、歇业或者终止运营,出租汽车经营权转让等27个自设行政许可事项,使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在法规层面全面取消地方自设行政许可事项的城市,对《哈尔滨市人才流动管理条例》、《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等5部法规进行废止。
为增强立法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哈尔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规划正式立法项目41件、调研项目13件。
围绕中心保障民生监督充满刚性力度
民生无小事,民生连万家。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民生意见建议的办理,年年对办理情况跟踪问效。去年10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为增强监督实效,创新了监督形式,首次举办市政府办理市人大代表专题审议民生工作建议答复会。90件民生建议办理得如何?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和实效?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在会上逐件回应代表关切。针对办理情况,代表当场为政府打分。次日,在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将这一“充满刚性力度”的监督再次指向民生大事:“菜篮子”工程和社区建设。
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进改革,聚焦民生工作,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不断提高监督实效。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情况的报告》,提出搞好顶层设计、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等意见建议。经过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在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权力下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在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开展监督的同时,人大监督的内容还覆盖企业国有资产流向、公共财政支出、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事关城市发展、百姓利益的热点问题。
与群众沟通“零距离”履职尽显为民宗旨
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代表向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接受评议工作。近万名各级人大代表下社区、进企业、走村屯,了解民情民意。部分街道人大工委以电子屏、公示板等形式对代表履职情况适时公示。此举架起了一座代表与群众“零距离”沟通的桥梁,不仅增强了代表的履职意识,更拉近了代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被全国人大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围绕老工业基地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全市中心工作开展集中视察和巡查督导,踊跃建言献策,为全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建文明城市作出贡献。
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直接影响代表履职积极性。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建议和建议承办单位及个人评选表彰活动,使代表议案建议得到更好的落实,代表履职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建议不仅成为人大工作更好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结合点,也成为推动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