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日报1月21日讯 哈尔滨市中心城区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十分密集,市人大代表李四川据此向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议案建议,通过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教资源与地方融合发展,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好“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打造学府产业发展“智”带,构筑“大学经济圈”,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核心承载区的最佳路径。
会外调查:科教资源亟待“聚”变生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学府产业发展“智”带,就是积极抢抓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通过集聚整合厚重的科教资源禀赋,打造“全市乃至全省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文化旅游时尚产业引领区、改善民生样板区”,带动中心城区转型发展走向新一轮“聚”变。
——科教资源高度集聚。以南岗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集聚了全市50%左右的优质教育资源,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接近全市的1/2,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东北林大四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坐落在辖区之内,科教资源集聚度媲美北京海淀、上海杨浦,全国少见。
——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西客站、长途汽车客运站、铁路运输编组站、城市地铁1号线、省邮电通讯枢纽均在中心城区内,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四通八达的城区路网体系为学府产业的集聚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时空便利。
——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秋林、会展、哈西“三大商圈”构筑省域现代化服务高地,全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和都市精品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城区现代服务业占三产比重接近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水平,新技术企业占工业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产业。
——创新服务环境优化。通过出台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配套政策,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种发展要素快速集聚,“知识经济”成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中心城区依托高校院所孵化科技企业已达500余户,带动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大项目正在集聚、发展和壮大。
代表观点:直面“短板”,“五大挑战”尚需破解
李四川认为,中心城区基于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学府产业发展“智”带,需要全面审视区情,正视现实中的“短板”。挑战和问题主要来自五个方面: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合作链条尚未完全形成;城区发展空间局促,一定程度制约了发展速度;区级政府行政职能不够完整,“有限政府”作用难以发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科技与经济脱节“两张皮”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城市格局与产业布局未能深度融合,“城”“市”协调发展的路子亟须进一步趟开。
代表意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如何迎接挑战,顺利构筑“大学经济圈”?李四川建议:首先,要做好加快科教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深度转换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让“知识创新之泉”源源不断地流入“产业之田”;坚持“资源整合集聚化”的总体布局,聚力打造“大学经济圈”,引领冰城“智带”产业集聚发展。
其次,要构筑政府、高校和企业协同作用的城区“创新体系”。营造“创业受扶持、创新受鼓励、创优受尊敬”和“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
再次,要完善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双向互动”工作机制,创新“柔性”合作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实现政产学研成果共享化,推进科研成果就地孵化、转化、产业化。
最后,要实现资源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按照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和公共社区“四区联动、融合发展”的思路,推进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以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区为依托,以优势学科为引导,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楼宇经济为特征,聚力建设要素高度集聚、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产业业态高端现代、科技含量集聚优化的“大学经济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要素通道,打造助推区域经济升级版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