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5日讯(记者 栾微)“当初报农学专业特别不情愿,结果没想到现在单位这么重视还可以公费读研。”已经工作半年多的小刘说起当初自己选专业心有余悸。和他一样黑龙江省学农学类和哲学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高居本科学科门类初次就业率榜首分别为87.78%和95%。在2014界本科毕业生就业统计中显示,当初报考志愿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成了求职的绊脚石,而冷门专业却成了香饽饽。毕业生人数较少,而社会需求较大,是致使一些本科冷门专业就业不冷的原因。
报考时挺欢喜 毕业了找工作成了问题
"我喜欢媒体行业,所以高考的时候就选择了新闻传媒专业,并且从大二开始就在媒体单位找实习。”被同学笑称“文艺女青年”的王伟嘉回想自己当年高考时选择广播电视新闻这个专业感叹说,那时是源于自己心底的东西,“看到新闻里记者为某个群体某个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羡慕,我觉得记者不是伟大而是需要”。
王伟嘉曾在报纸、电视台等三家媒体实习过,凭借广博的知识储备,伟嘉在做采访时比其他实习生显得游刃有余,可最终在去年毕业时未能留在实习了近一年的某媒体。"简历投到数不清了,无论是哪个地方的,只要招记者或者相关岗位的,甚至是做企业的宣传工作我都投了简历,可有反馈的很少,大概只有两、三家吧,面试之后只有一家看起来有些眉目。"结果王伟嘉眼睁睁地看着同专业的同学都转了行,伟嘉的媒体梦也被现实一点点蚕食。虽然不甘心,但她不得不考虑换方向。“高考填志愿想着找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现在想的就是只要找到工作就行了。"王伟嘉说,同专业的一共有43个同学,可是在传媒行业就业的仅有三四个人,多数都去了外地或是回到了家乡。
和王伟嘉类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也都遇到了现实问题。据《黑龙江省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显示,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等有关传媒的相关专业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低的二十个专业”之列。黑龙江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分析显示,灵活就业主要集中在本科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等。
哲学学得挺枯燥 工作好找升学容易
“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哲、逻辑学……十几门课程,学起来看似有些无聊且并不轻松。”黑龙江大学哲学专业辅导员姜学斌告诉记者,毕业生就业率高,特别是近几年,可找的工作也多,国企、公务员、媒体、房地产、企业、教师等各行各业都有,当然也有继续深造的。 “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三级就业,即读完博士学位后,直接到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任职。”姜学斌表示,每年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基本都维持在三、四十人左右,本来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外加超半数学生继续升学,因此就业率就会相对较高。
据了解,黑龙江省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哲学类共有60名毕业生,按照已签约的单位性质流向显示,哲学流向比例最高的是私营民营企业,占41.18%。黑龙江大学哲学专业2014届共有毕业生37人,其中20人升学,2人选择出国留学,1人参军入伍,1人考取公务员,除了有三、四名同学考当年研落榜,打算继续升学外,其余同学均找到工作。
当初学农林牧不情愿 结果毕业很吃香
“想当初报农学专业还有点不太情愿,一想到毕业就跟农村打交道就提不起兴致来。没想到毕业后,我还真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在黑龙江省某种业公司工作半年多的小刘回想起当时的想法还有些可笑,他很“庆幸”选择了这个曾经被很多人并不看好的专业,而如今正是因为这个专业,让他提早的步入了社会,并且也正是这个专业让他在单位得到重视,只要他自己准备充分后就可以公费读研。
据统计,黑龙江省高校2014届11万多的本科毕业生中,农学类毕业生有2062人,农学类专业也因此成了冷门专业。而黑龙江省本科农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7.78%,有53.06%的毕业生流向私营民营企业。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因此对农林牧渔行业需求非常大。记者在以往的农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看到,黑龙江省的多个农场和农业系统都急需专业性的涉农人才,为吸引本科生,许多用人单位除基本工资待遇、五险一金外,本科生可享安家费,结婚并在农场购房还可享受一次住房补贴,这些优惠的政策都让许多涉农专业本科生成了香饽饽。据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有12.19%的毕业生就职于农林牧渔行业,仅次于制造行业和金融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