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讯 (记者 陈南竹)目前,我省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均,部分医疗卫生资源被浪费等仍是卫生领域中的一大症结,为了达到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目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孟庆刚建议,逐步规范我省就医秩序,提高效率,使居民享受高水平健康生活。
以构建医联体为抓手,整合医疗服务体系。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康复和护理机构发展,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我省在国家的指导下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系(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医联体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二种方式,我省推行医联体已经两月有余,从各方反应的效果是好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作为道里区的一家大型三甲医院,负责下面8家服务中心,辐射人口近百万。
孟庆刚认为鼓励建立和发展紧密型医联体。目前的医联体内各成员医院可以继续保留隶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和核心医院的双重关系,着力建立多出资人共同委托治理机制,推动核心医院逐步实行对成员单位在人、财、物上的统一管辖机制,利益补偿由核心医院定向投放到成员单位,为松散式医联体向紧密型医联体过渡迈出关键一步。加强医联体内部的分工协作。采取措施破解行政、部门和行业限制,使人才、设备、技术、管理等在联合体内流动起来,实现疾病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的连续化医疗服务。政府对医联体所负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以此作为评估医联体绩效的基本依据。
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为目标,推动居民有序就医。
一是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制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明确城市三级医院主要从事急危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开展医学教育和临床科研;县级及二级医院主要负责辖区内基本医疗服务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接收上级医院转诊的术后康复、慢性病和恢复期患者,承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进修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慢性病管理以及康复护理等延续服务。二是完善有序转诊就医的制度保障措施。赋予全科医生“守门人”职责,制订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程序,明确常见病种转诊标准和入院、出院标准,明显拉开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价格差,加大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报销的比例,逐步实行无基层转诊手续的患者(急诊除外)降低报销比例或不予报销。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培养制度,落实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继续医学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通过医联体和分级诊疗的实施,切实可行的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烧感冒就不用再挤进三级医院,在小医院也能解决。实现了人民满意、政府满意、职工满意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