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讯 (记者 陈南竹)2015年元旦前夜,上海外滩发生踩踏惨剧,现场伤者众多,但有能力参加施救的人却很少,只有3名浙江护士与几名外国志愿者给伤者做心肺复苏,反映出我国民众急救知识的匮乏。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李彩芹建议,加强开展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死亡率、伤残率。
省政协委员李彩芹建议,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掌握急救知识的意识。我省红十字会从201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培训厂矿职工、社区居民、在校学生等29.2万人,普及率达0.8%。从全国看,接受过现场急救培训的人数也不足总人口的1%。因此红十字会等急救培训部门和机构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参与急救对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患者伤残率、致死率的重要性,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的认识。重视社会培训,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急救能力。制订规范统一的急救培训流程和模式。培训内容包括各种常见急症的家庭急救(如CO中毒、中暑、误服药物中毒等)、意外伤害、灾害现场急救知识等。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使非专业人员易学、易懂。明确红十字会、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等机构职责分工,通力配合,使普及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选送我省师资人员到国内权威机构进行培训,及时对急救知识进行强化和更新,不断提高培训能力。重视学校教育,将急救知识教育纳入学校课时计划。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的最佳、最根本途径。比如心肺复苏,中国人听起来是专业性很强的医学概念,但在很多国家属于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急救普及培训应从孩子抓起,把急救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课时计划,与急救培训部门一起共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采取培训机构与学校联合教学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系统、连续的培训。这是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最长远、最根本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