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讯(记者 邓博文 杨帆 王忠岩)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26日上午召开,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主委陶夏新作了《关于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进一步注重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专业化、社会化的建议》的大会发言。
近两年来,我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不断加大农业改造升级步伐,农业生产关系深刻变革,新型经营制度和经营体系逐步构建,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党中央、国务院寄予我们黑龙江省很大的期望,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鲜经验,在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做出贡献。现在,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是不是就是现代化的农业了,或者说我们离现代化的农业差距还有多大,差距主要在哪里?我个人的看法,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本质的差别在生产经营方式上,体现在专业化、社会化上。不管你种植的规模多大,采用多么先进的农机具、种植技术,选用了多么好的品种,如果从种到收,都是自己一伙人干,各种风险、责任都是自己一伙人担,就还是传统农业,不能算是现代农业。
第一、为什么说生产经营方式的专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
众所周知,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与现代大工业的本质差别是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劳动者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只在越来越窄的环节上工作,却越来越精,效率越来越高。生产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牵涉的上下游生产者越来越多,组织程度越来越复杂,往往某些生产环节不在一地,甚至不在一个国家。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我们的祖先世代摸索、传承,创造了当时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但经营方式始终是一家一户的,以自给自足为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索“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经营模式失败以后,转入了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由于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对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型农机具的使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土地的流转。我省广袤的黑土地上许多农民生产的粮食多数是要卖的,市场经济体制迫使农民思考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农民决定种什么、怎么种时都要眼界更开阔,信息更灵通。这些就是农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势”。现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几乎没有农民再自己留种,没有一个农民自己生产农药和化肥,多数农民都雇农机收割,就是我们的农业必然且已经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的明证。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虽不会完全相同,但本质特征并无两样。明确地认识、旗帜鲜明地宣传倡导这一本质特征,对我们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化是分担责任、分散风险、汇聚财力的必然道路
我们深入农村调研,走村入户,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在一个粮食主产区的偏落后的村子里,一户农民告诉我,种水田90亩,含流转的75亩。每年包地(土地流转费)要付5万元,农业生产投入5.4万元。家里买了二手拖拉机3.8万元,沃得收割机9多万元,每年春季可以贷款十多万元,利率10%。秋天收水稻10万多斤,卖粮食给小贩1.28元/斤,收入近14万元。给村里别人家提供农机服务还能收1、2万元,养猪、鸡除了自己吃,还能卖一、两千元。可以计算出来,一年辛辛苦苦,纯收入在几万元的水平上,银行至少拿走了20%以上,再考虑农机的折旧,比例还会高很多。如果受了灾,一年就光给银行干了。另外一户的情况相仿,种地农药、化肥可以赊,种子、柴油的费用得自己先支付,包地(流转)费也可以秋天给,加10%的利息。农业生产自有经费不足,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农户明明知道浸种、智能化催芽、工厂式育秧是先进技术,有利于增产,可由于“差钱”就只能自己浸种,在火炕上催芽、育秧,与先进生产力“隔钱”相望。
在三江平原一个产粮大县的邻近河边的村子,一农户种2000亩地,其中1900亩是流转过来的,规模更大。村子里统一整地、购肥、播种、管理和收割,各家按面积分粮,今年是购肥、种子、育苗和收割统一,不统一整地了。靠农机合作社的千万元资产抵押贷款,农户可以赊化肥、柴油,种子交一半款,秋天与合作社结算。开春整地时农户资金的压力也很大,年成好,一年可收入几十万,遇涝就会白干一年,甚至会赔钱。风险都压在农户身上。据县里介绍,有的村是整地、种子、播种、施肥、病虫草防控、田间管理、机械收获七统一,保底收益加二次返利。有的村子以农户联保作为抵押,引来企业提供借贷资金,提供物资、技术、订单,企业按保护价收购或代储粮食,随行就市结算,借款按双方约定的利率计算;有的企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5元的价格收购粮食,统一加工、包装、宣传、销售。一旦受灾,农户联保也难免损失惨重。
在建三江农场,我们了解到,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要高很多,种粮农户的资金压力更大。农场是国营的,经营责任和风险都在农户身上。农场统一管理,整地有统一标准,原种的选育、繁育,种子的购入、包衣浸种催芽统一提供服务,育秧、插秧、植保防病与施肥的航化作业,直至收割都有专业化的服务。农场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植保、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农情和气象等服务,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农户自主经营,自筹生产资金。自负盈亏的,每年3月10日前,种粮的农户要把土地承包费,种子、化肥、农药费,航化服务费一次交农场,其中可以包括600元/亩的贷款(五户联保),秋天收割、整地后结账,多退少补。联合监管、联合销售,地号为单位核算,亩效益均等。
可见,开春种粮融资和秋后卖粮,是当前农户生产经营的两大主要难题,依我看正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的“任督二脉”,打通了就可以分担责任,分散风险,汇聚财力,走向现代化。
第三、对我省注重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专业化、社会化的几点建议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要负起历史责任,抓住历史机遇。
(1)首先是贷款难,银行嫌贫爱富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这么大的事儿,这么大的商机,我们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名号写有“农业”的银行,是不是应该创创新,拿出些好办法来?两大平原的农业现代化是我省五大规划之首,龙江的银行,驻龙江的银行,责无旁贷,要研究新产品,贡献更多的财力。佳木斯市推出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动产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粮食预期收益)”以及国家政策补贴等抵押、质押担保贷款,可以视为一个创新产品。
据了解,目前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主要努力是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组建担保公司,引入民营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费用。有的企业向银行贷款后,转手向大型农机合作社发放贷款,水田可以贷550元/亩,利息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同,另收30元/亩的服务费,我估计相当于利率提高约5%。另外,还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免息赊销农资,秋后以现金或农产品作价结算。我看,至少是一种探索。某些金融机构贷款(央行降息前)的利率高达12%,甚至14%,农民很不满意。
总而言之,我建议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农业的小额农贷产品,简化贷款手续,优化惠农服务。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的兴起,应该会有所改观。
(2)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主途径。目前在我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是阳光互助保险公司、安邦保险公司和财险公司,覆盖面有限,保障的程度非常低。在一个县里了解到,保费15元/亩,国家、省、县与农户分担,农户出3元/亩不算多,但水稻绝产才赔200元/亩、玉米145元/亩。农民买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农场的情况类似,保费40-50元/亩,国家、农场、农户分担,农户出10-12.5元/亩,绝产水田赔付750元/亩,仅相当于农户当年投入的物化成本。
为了争取更多农户参加保险,有的地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自愿,风险共担”,引进企业与若干合作社联合成立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国家、省市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及社员个人保费(包括经营收入和资产)除去理赔金额、运行费用、大灾准备金外,全部量化到社员个人账户。社员账户每年结算,余额可以抵交以后的保费、滚存和转让。依我个人的看法,这可能不是好的解决方案。农业受灾主要是旱涝等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气象灾害,对全省来讲总是局部受灾,对一个地区就可能是全区覆盖。保险的本质功能是用大多数没有受灾农户的保费周济受灾户,用没有遭灾年份的保费弥补遭灾年份的损失。当然,还包括降低其他金融产品的风险、向资本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我们现在这种地区分割、年年结算的体制,把保费作为收入,甚至还要纳税,受灾时肯定就承受不了,还是要政府来兜底。保费高了,农户会嫌贵不愿意买;保费低了,保障程度那么低,农户也不愿意买;参保的农户越少,保险产业的发展越困难。
从发展历史看,我省不是农业灾害多发的省份。只要金融部门帮助保险公司改革管理体系,形成农业保险网络,建立保险基金,不断增加参保的农户,尽可能地提高保障程度,就能够实现分散风险的基本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3)与粮食预期收益质押贷款作用相似的金融手段是粮食的期货贸易,刚刚开始试点。农户在春天通过期货市场把秋天才能收获的粮食买出去,提前锁定收益,避免粮食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虽然秋天交割后才能拿到钱,但期货公司可以通过与银行的协定,抵押交易合同,由银行开出信用证保障农户购买种子、化肥、油料甚至农机具等农资,以及整地、育秧插秧、航化施肥与防病害、收割等生产服务。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种地不花钱,秋后由银行统一结算。不但大大缓解农户开春种粮融资难的问题,也解决了秋后卖粮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我省的风险分散到外地甚至外国。
调研中了解到农垦的农户和期货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都有积极性,现有的技术性问题是可以研究克服的,不存在体制、制度上的障碍。三江平原农村的少数农户也很感兴趣。当然,真正解决农业生产社会化的问题,还要培育完善粮食市场,避免价格垄断,以及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落实到粮食生产者身上等。建议现代农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中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