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28日讯 梦想环绕新年,让时光格外温暖。今年两会期间,“教育梦”成了我省部分代表谈及较多的话题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去年我省落实13.2亿元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成235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小火炉改造全面完成。对此,一些来自我省教育界的代表在纷纷“点赞”的同时,结合自己心中的“教育梦”,期盼更多的是未来教育事业“硬件”、“软件”同步发展,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徐春姬代表:从制度设计、业绩考核等入手重视师德培养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采取增加岗位津贴等措施,推动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对此,省人大代表徐春姬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她认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随着教师待遇的逐步提高、从业环境的改善,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徐春姬认为,当下的教育环境稍显浮躁,这无疑会对教育质量造成巨大的阻碍。“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特别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名老师如果不能做好这个表率,那影响到的一定是一批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育人在细微处。”
徐春姬对记者说,她的“教育梦”,就是盼望更多学校能够从制度设计、业绩考核等方面入手,重视教师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其认识到教学过程、师德对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影响,增强教师们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
涂建平代表:不要让分数和升学率淹没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很多时候,孩子在上学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到学校来。”谈及“我的教育梦”话题时,省人大代表涂建平感慨颇多,“现在我们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被绑在考试的战车上,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之后,孩子们还是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缘由,他们的心中缺少清晰的自我。”涂建平说:“一个缺少自我认知和人生目标的人,是无法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她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当下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人性的温暖,用分数、考试和升学率代替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为此,涂建平建议,在给予孩子们丰富知识的同时,要给他们认识自己的机会、选择目标的空间和实现梦想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有身心成长的空间、与大自然亲近的时间、与社会接触的时机,并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立不同的评价方法,设计出适合他们心智发展的考核制度,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引导,让孩子们走上有责任、有目标、有自我认知能力和敢于担当的人生之路。
张忠荣代表:提高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和契合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特色职业教育,加快高校重点专业、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补充全省重点发展领域所需人才,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对此,省人大代表张忠荣举双手赞成。他说,要想尽早实现“中国梦”,就应下大力气解决教育问题、人才问题,实现“教育梦”。“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的状况下,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职业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同时,许多生产部门却又找不到高级技工,找不到实用人才。”因此,他建议,学校必须认真研究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和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