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月29日讯 2013年以来,我省部分地区特别是哈尔滨市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高浓度的重污染天气,给市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在本届省两会上,多位省政协委员提交了应对雾霾天气的“蓝色”提案。
细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让其更具可操作性
省政协委员陈凯云表示,哈尔滨市制定了《哈尔滨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但预案内的措施多是原则性规定。陈凯云委员认为,应进一步细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让预案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生产型企业环保排放历史档案,在重污染天气出现时,让排放超标次数多的企业先停下来,适度降低环境信用良好企业的限产比例。对于机动车限行、中小学校停课或限制户外教学活动等措施,详细规定其实施条件、结束标准等要件。对加大洒水降尘频次应明确规定。遇重污染天气,机关企事业单位停驶公务用车20%的现有规定需要落到实处,应明确指出哪些单位、哪些车辆严格禁止使用。
充分利用秸秆回收
发展清洁燃油
我省年产秸秆等农林废弃生物质约8600万吨,约合标煤4700万吨。省政协委员王述洋认为,应将这些生物质转化成高附加值的清洁燃油,创建龙江“绿色油田”新产业,把龙江生物质资源优势变成新经济优势。应加大经费投入和建设补贴力度,鼓励以生物质清洁燃油为燃料的燃烧机和动力机械的研究、开发。
增加氨氮等污染物报告
提高监测预警准确度
陈凯云委员认为,应深化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在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方面的协调合作,统一管理有关部门大气质量监测工作,并统一发布监测信息,制定统一的监测点位选址规范、技术标准和数据管理体系。应进一步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等研究,加强重污染天气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
将科技创新作为重污染应急的重要手段。根据细颗粒物来源复杂的特点,应完善城市污染源实时动态排放清单,除常规污染物之外,应增加挥发性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的报告,准确估算区域面源。利用多种手段开展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和污染物来源解析,做到优先控制污染源。
整合测绘信息等资源
建立“应急一张图”
遇到雾霾天等应急情况,统一、高效的调度平台尤为重要。民盟黑龙江省委在提案中建议,应利用现有的省市级基础测绘等基础地理信息、“天地图”等已经搭建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作为资源整合基础,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及各类应急事件管理部门现有的应急资源,进行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应急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