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30日讯 就在侯春梅代表从佳木斯来省城报到的当天,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她。聊起这次会上打算提交什么建议时,她回复:“带了一份对农田道路建设的建议,都提了多少回了……”字里行间能感到她些许复杂的心情。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农民代表谈到农田路被毁时都带着一丝无力感。代表们“接地气”的表述,让人感到我省从村屯到田间的道路问题已十分突出。
“雨季农田路泥泞得下不去脚,粮食出现拉运困难,不少农田路根本无法通车,有的路被车碾压出的深沟达1米多,农民从地里往外运粮食,往往要小车拉,大车拽,农田路损毁十分严重,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秋收进度,而且影响第二年的春耕生产物资运输。”侯春梅说。
几天来,有关农田路管护的话题在代表们中间不断谈起。
“农田路是农民春种秋收的必经之路,旱年头车可以勉强行走,但逢涝年头,则是有粮难运回家,农民只有不断购置大马力农业机械,才能缓解这一问题,这不就是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嘛!”鸡西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林秀芳代表忧心忡忡地说。
“以密山市为例,经调查,年初全市有3000多公里农村农田路损毁严重,今年,为减轻农民负担,市财政拿出400多万元资金,确定了维修标准和补助办法,按照划分种类实行了补贴。全市今年将维修农田路1181公里。其中,农村农田路1080公里,林业系统101公里。但因多年来农田路没有维修,损毁严重,目前还有2000多公里需要维修。”林秀芳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习惯了用数字说话。
“农业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镇村经济实行转移支付,农田路的建设与维修资金来源成为问题。”坐在林秀芳旁边的一位代表皱着眉头说,“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环节。随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成立,大型农业机械的不断增加,对农田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田路的建设与维修则是农业基础设施当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修路没钱,为啥?林秀芳早已有了来自调研后的充分论断:“一是乡村两级财政属转移支付,缺少资金,农民自筹难度大,用村级积累属于加重农民负担,而且村集体有积累的也不是很多。二是地方财政也很难年年拿出资金搞维修。”她的分析得到在场代表们的认同。
有代表建议,先解决重点路面,其次解决主要路面,分清层次逐步解决。应明确农田路的管护主体,落实专项资金,建立长效机制,将农田路的建设与维修纳入省级公共财政预算,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时间 1月27日~28日
地点 哈尔滨和平邨一楼会议室、昆仑酒店二楼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