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3日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哈尔滨市,与其他的生肖属相相比,“羊”的故事要少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就此,记者采访了研究萨满文化的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李枫和潜心研究关东民俗文化6年的刘希文。

羊物件很少民国才有羊故事
刘希文历时六年深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农村,将关东地区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民俗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著成《关东这疙瘩》一书。
刘希文说,大庆是关东地区的一部分,但从关东民俗文化中来看,关于“羊”的物件非常少。
刘希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在人们的记忆中,羊是属相中的小属相,不受重视。民间多有“十羊九不全”的说法。虽然据历史考证,历史上认为羊是安定、富裕、美好的象征。“十羊九不全”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之后,为了反对慈禧太后当政,便称她的属相误国。受这个影响,早些年的东北,属羊的女人不好嫁,在家也不受重视。
其次,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不过,羊主要是游牧民族饲养的动物,以满人为主,汉人养的少。一般来说,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居住地多是有草有水,有着便利的养羊条件。此外,牛羊肉热量大,食用可以抗寒。但东北的汉人多以种地为生,因为冬天草木不生,没有养家禽的先天条件。
民国后,满汉通婚,风俗习惯渐渐互相影响,才开始出现“羊”的故事。
少数民族多为蒙古族、满族,羊不被推崇
李枫说,在一些偏远地方的少数民族保留着“羊图腾”,比如羌族。据传,三皇中的伏羲和神农与羊均有“血缘关系”,他们的部落早期以羊为图腾。神农,即炎帝,其地位比黄帝要高,影响也更大,所以古人将其合称为“炎黄”而不是“黄炎”。《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对此也有记载,炎帝母亲女登的受孕地点在姜水的常羊(羊头山),姜水属羌地,这里的羌人部落便以羊为图腾。
“在大庆,‘羊图腾’很少。”李枫说,大庆的少数民族以蒙古族、满族(属于游牧民族)居多。蒙古族崇尚马,以马为尊,靠近蒙古族地区,马的神话比较多。蒙古族有“狼图腾”,但羊只是一种生活用品,所以不受重视。满族有“鹰图腾”、“熊图腾”、“狼图腾”,羊多为一种祭祀的动物,因此多被当作是牺牲品。
据了解,在哈尔滨市,鲜有和羊有关的文物。1986年,巴彦查干乡文化站长捐献带柄仙人故事铜镜,只有柄部图案可见弯月、祥云、草地和羊。“在游牧民族的传统观念里,更崇尚奔跑的有力量的动物,而羊是弱的动物,缺少古代人崇尚的精神价值,不被推崇。不过,近年来,随着游牧民族与羊的接触广泛起来,人们逐渐对羊有了感情。但受传统观念影响,虽有涉猎却不广泛。”李枫说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