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13日讯 记者从哈尔滨市国资委了解到,截至2014年末,在哈央企转供电移交工作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在哈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全部完成,企业真正实现了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据悉,截至2003年末,哈市共有75户国有企业承担着职工家属区供热、供水、供电及物业管理等社会职能,即家属区“三供一业”职能。其中,中央企业33户,省属企业4户,市属企业38户。家属区供热总面积930.51万平方米,占全市城区居住总面积的29.6%;物业管理总面积为969.66万平方米,占全市城区居住总面积的30.85%。每年企业需要支付巨额补贴,负担十分沉重。这些家属区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房屋年久失修,供热、供水设备和管网老化超期服役,居民经常吃“定点水”、“污染水”,加之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关停状态,无力承担供热、供水职能,事关12万余户国有企业职工和家属的切身利益,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
对此,哈尔滨市按照企业自愿、统一规范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制定配套政策,采取超常措施,从2004年起,开始了在哈国有企业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在工作中,哈市提出要做到“两个力争”,即“力争移交分离费用最少、力争接收改造投入最小”,并把“维修为主,改造为辅和技术合理、经济合算、运行可靠,且不低于哈尔滨市城市基础设施平均水平”作为分离工作和费用测算的基本标准,提出“在哈中央省属企业与市属企业执行同一标准、同一政策”,以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
截至2013年末,哈尔滨市负责组织协调的75户国有企业家属区的供水、供热和物业的分离移交已经基本完成,并积极有序推进在哈央企的转供电移交工作。经过2014年一年的努力,哈市基本完成了在哈央企的转供电移交分离工作。至此,在哈国有企业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全部完成。
据介绍,“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完成,改善了企业家属区生活环境。通过接收单位拆除家属区原企业自建深井、小锅炉房和对供水、供热以及家属区庭院实施大范围的维修改造,通过供水并网、供热并网以及安装电子门、新粉刷住房楼道、新铺设小区道路和新建一批健身设施、新绿化一批庭院等举措,75户国有企业家属区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局面,再未发生因供热、供水引发的居民上访问题。职工权益得到维护。几年来,哈市供热和物业部门总计接收了国有企业1083名“三供一业”从业职工,他们的社会保险得到了接续,收入比过去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供一业”的分离移交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据不完全统计,75户国有企业在完成移交后,这些企业每年可以减少维修费用支出以及补贴近8亿元。哈市政府每年还可以减少上千万元的困难企业冬煤补贴款支出。分离辅业使国有企业能集中精力抓主业,彻底消除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