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新春走基层】能听能看好互动 微信开启拜年新时代
2015-02-19 08:10:0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济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9日讯(记者 刘济仝)二十年前,手机还未普及,百姓的拜年方式就是挨家串门,拜访亲朋好友。

  2000年后,随着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家开始进行短信拜年,看到好的段子,朋友之间互相转发感觉很新鲜。

年夜饭。

  但近几年,短信群发拜年这种方式,因为复制粘贴千篇一律广受诟病,2014年一首《群发的我不回》唱出多少人心声。尤其有些转发甚至忘记修改名字,更甚者是几个朋友群发了一条短信。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可能会因为这样一条没有诚意的祝福短信对友谊造成伤害。随着新媒体在生活中介入并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拜年方式呈现更多元化的一面。

  群发拜年短信受冷遇

  大学生冯某说,数年前同学间青睐于相互转发祝福短信,大家都感觉很有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觉得无聊了。短信群发固然省时省力,但由于过年群发短信会造成通讯“拥堵”,对方接收往往会有延迟。再加上因为人有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群发短信难免会造成重复,对于关系不错的尚可以打电话或者发“私人订制”的短信,但那些关系一般又不想放弃的友谊,群发短信虽解决一时之需,又难免流于不真诚。

  2012年后,微信这个新的社交平台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与传统短信彩信不同的是,微信不局限于文字发送祝福话语,还可以发语音、图片,更是可以实时聊天,发好玩的表情,甚至是发送视频来传达新年祝福。而且在有Wi-Fi(无线网络)的场所使用微信,也不需要付费。微信还可以建立各种不同的社交“群”,每个人都可以在群里实时语音聊天,拜年,还可以在朋友圈选择拍摄短视频来拜年,有画面有声音,更可以在微信里面洒红包,大家哄抢后又彼此祝福。感觉就像彼此面对面,亲切又生动。

  而很多朋友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分享年夜饭照片,发拜年段子,吐槽评论春晚,海外无法归乡过年的游子更可以让家人看到自己的“外国年”,众多亲朋好友在下面评论点赞,也能感受到新年的热闹,增加参与感。

  微信微视拜年蚕食短信市场

  据《2013-2014年中国手机/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预测,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首次超过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19.1亿。廉价智能手机给新兴市场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许多消费者以前从来没上过网,但用了手机以后逐步接触各种社交、生活、工具APP(应用程序)。同时,在成熟市场,智能手机快速促进消费者媒体使用量,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人,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

  记者在网上调查得知,虽然2014年最主流的拜年方式依旧是手机短信,但其中新兴的拜年方式正在蚕食这块市场。尤其微信、微博、美拍等社交APP工具的替代使用,短信拜年这种形式逐年减少,业界估计2015年春节前后短信同比减少约在5%。根据腾讯新闻针对往年的数字调查,以北京用户为例,2014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短信合计是11.6亿条,2013年这一数字是近11亿条。从逐年短信数字对比看,虽总量增加,人均发送短信量却在下降。截至14年底,北京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168万户。平均下来,人均发送约36条短信,低于2013年的42条,人们越来越青睐“微”拜年的方式,尤其是微信“能看能听”着拜年的方式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那些年”的拜年方式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的发展,当下流行的微信、微博、微视的拜年,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也使得亲友间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增加了节日气氛和参与感。

  将日历往前翻几十年,在通讯并不发达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话,过年时,百姓通过写信、发电报的方式给远方亲戚拜年,但这两种方式都不快捷。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话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庭,能听到千里之外亲人的新年祝福。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过年随身发个短信成为潮流,但是春节期间短信收发量庞大导致接收延迟问题,也让人们很苦恼,甚至发条短信隔天对方才能收到。

  如果说电话短信这些功能手机能完成的拜年方式是1.0时代,那么使用智能手机用微信、微视、美拍等等APP新媒体来拜年的方式,则开启了远距离拜年2.0时代。不过不管拜年方式如何变迁,大家拜年送祝福、期盼幸福生活的心情是不会变的。

 

责任编辑:王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