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0日讯(记者印蕾 王春颖)春节前夕,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倾力打造的大型龙江剧《松江魂》,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排练正式公演,连续四天的演出,容纳千余人的剧场每场都座无虚席,过道上都挤满了热情的观众。跌宕起伏的剧情,赚足了观众们的喜怒哀乐,这也使龙江剧这一曾风光无限的戏种再次回到了观众们关注的视野。
1959年12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东北要有自己的地方戏”倡导下,黑龙江创建了自己的龙江剧实验剧场。几经风雨,分分合合,于2001年正式独立并更名为黑龙江省龙江剧院,2012年7月再次更名为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作为龙江戏曲的品牌剧种,五十多年来,龙江剧打造地方品牌,在剧目创新、院团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坚实前行。

抗日大戏《松江魂》剧照。资料片
剧目创新:弘扬民族精神 融合时尚元素
历经50余年的发展,龙江剧在吸收了母体二人转、拉场戏的丰厚营养基础上,还借鉴了兄弟剧种、姐妹艺术的精华,现代龙江剧的表演既突出母体粗犷火爆、泼辣幽默、载歌载舞、乡情浓郁的个性特征,又融汇中国传统西区的共性风采,“扎根基础,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黑土艺术风格。龙江剧艺术中心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了百余部剧目,包括《樊梨花挂帅》、《映山红》、《刘三姐》、《荒唐宝玉》、《双锁山》、《皇亲国戚》、《梁红玉》、《木兰传奇》、《百姓局长》、《鲜儿》等优秀剧目,其中部分剧目更是屡获中国戏曲的至高奖项,如“文华奖”、“梅花奖”和“白玉兰奖”,电影戏曲艺术片《木兰传奇》更是跨界摘得“华表奖”、“金鸡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电影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奖。
龙江剧艺术中心业务副院长王良君告诉记者,多年来,龙江剧坚持创新传统剧目,让龙江剧被年轻一代所熟知,以刚刚公演的《松江魂》为例,就增添了很多时尚元素,如街舞、现代舞、诙谐段子等等。

根据真实好人好事创排的龙江剧《村官陈二哥》剧照。资料片
院团建设:走出国门弘扬民族文化 送戏下乡为基层带欢乐
进入新世纪,通过市场运作龙江剧艺术中心盖起了60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创造了一流的办公环境和排练场地。同时,还创办了由15个分院组成的“龙江剧发展联合体”,搭建起普及、推广龙江剧的平台,使龙江剧在全省范围内正规化、专业化、集团化稳步发展。尤其是龙江剧的剧院管理与院风建设,已经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艺术院团中堪称一流,成为发展黑龙江省先进文化与地方艺术的龙头品牌,并连续被评选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2013年底,龙江剧艺术中心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在国内取得的至高成就并没有阻止龙江剧艺术中心前进的决心和步伐。1987年,在龙江剧和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红遍大江南北后,龙江剧院团就开始频繁出境出国演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地都留下了龙江剧的足迹。
近年来,龙江剧院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党的十七大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并常年坚持公益演出和送戏下乡,将欢乐送到基层百姓身边,为繁荣地方文化,打造地方戏剧品牌做出贡献。

党风廉洁建设题材的龙江剧《百姓局长》剧照。资料片。
人才培养:加强梯队建设 星火相传
1998年起,龙江剧院重点剧目《梁红玉》开始排演,然而这次主角梁红玉的担纲任务却没有压在白淑贤的肩头,而是由白淑贤让给了自己的嫡传弟子李雪飞。龙江剧艺术中心也就迈开了老中青梯队建设的稳健步伐。对剧院的人才梯队建设,王良君说告诉记者,“《梁红玉》是为白淑贤老师量身定做以冲击‘三度梅’(第三次荣获梅花奖)的,但是白老师让贤了,她说自己得什么样的奖,也不如龙江剧推出接班梯队含金量高,毕竟龙江剧是个新剧种,必须趁自己盛年鼎力扶持新人,把龙江剧的火炬尽快传给下一棒。”
为培养出老中青的人才梯队模式,让龙江剧星火相传,白淑贤高瞻远瞩地创办了“龙江剧小雪花艺术团”、“白淑贤艺术基地”,因材施教,强化训练,全面培养,带出了一大批功底扎实、技能全面、青春靓丽的龙江剧艺术新秀,形成了以“小白淑贤”李雪飞、“小小白淑贤”栾兰为代表的几代人才接班梯队阵容,也为中国戏曲培养了大批人才;以龙江剧艺术中心为依托创办了每两年一届的龙江剧“白淑贤杯”暨全省二人转调演评比演出活动,推出了大批新人新作,为全面展示龙江剧的创作成果,促进全省龙江剧艺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