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7日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用的羊毛毯,身上穿的羊毛衫,孩子们喜爱的羊绒玩具,都离不开腈纶纤维,而咱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就专门生产这种产品。你能想到吗?就是在腈纶厂众多挡车工里,有位弱女子,在市第四届“咱们工人有绝活”比赛中,被评为“最牛毛条工”。

李海晶在参加毛条接头比赛。
弱女有巧手
2月12日,记者来到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找到了这位挡车工。车间里,缠绕毛球的大线轴正旋转着,只见她拿起毛球下面的毛条断头,双手快速梳理后,向上一搭一捋,另一桶毛条被快速接到上面。
李海晶,今年36岁,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毛条车间挡车工。日常生活中,她是女儿的好妈妈;学钢琴时,她是女儿的好徒弟;在单位,她是技能最好的挡车工。如今,李海晶已经工作8年,她从学徒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挡车工。
从进入腈纶厂上班那天开始,李海晶就给自己立下个规矩,每天至少练习工作技能2小时,其中包括毛条用手称重、续接毛条、手测毛条纤维粗细度三项。腈纶纤维比较细,极其容易沾手刮丝。按她的话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里,她和工友们都十分爱惜自己的双手。一旦受伤,手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就会影响到工作速度。
“每回逛街时,我都会去店铺找手油和护手霜。一旦觉得哪个牌子的好用,就买回一大盒留着备用。我们的工种很特殊,双手的虎口处最容易裂口子。都说十指连心,一疼起来那滋味真的很不好受。现在干顺手了,这样的情况也少了。”李海晶笑着说。
苦练成牛人
2014年9月,在第四届昌升集团杯“咱们工人有绝活”比赛中,李海晶被评为“最牛毛条工”,并捧回了奖杯。
“也许有人不看好挡车工这个职业,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只要脚踏实地干工作,多向老师傅学习,掌握工作技能,在哪个岗位都会很精彩。”李海晶谦虚地说。
接头、测条重、鉴别旦数(纤维粗细),是挡车工日常工作必备的技能,也是石化公司历届技术运动会必考的项目。练好了容易,练到精确是很难的事情。
刚参加工作时,李海晶接头的速度总是超时,因手指僵硬导致接头过死,梳理不开。看着师傅手指灵活自如,她决心也要练出一双灵巧的手。如今她练成功了,每次只用食指尖轻挑毛条两侧,把一小缕丝绕成麻花样,就能快速把接头接上,不但提高了速度,质量也绝不差事儿。
众人皆称绝
李海晶说,在工作之余,每天都要练2个小时基本功,这个习惯到现在也没停过。记者按一年练习300天计算,在这8年时间里,她有5000余个小时用在练习工作技能上。
李海晶说最吸引她的就是鉴别旦数,6旦的纤维较粗糙些,一摸就能摸准,3旦和1.5旦的丝束较柔软,特别不好鉴别。于是,她经常把这3种丝束放在衣服口袋里,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细细揉捻。根据纤维细微的差别,她最终找到了手感度的不同。
记者了解到,李海晶的第一绝是用手给毛条称重,上下误差不超过0.1克;第二绝是给毛条接头,每接一个头不超过1.4秒;第三绝是通过手感,测出毛条纤维旦数。
李海晶说,毛条缠出的大毛球,每个约重30斤,为检测大毛球质量,挡车工要扯出一根一米长的毛条,然后进行称重和查看纤维丝束旦数。
交谈中,只见李海晶从大毛球扯下一米长的毛条,先团成一个小球。她用手掂量一下重量后,告诉记者它应该是19.8克。接着,李海晶把小毛球放到了电子秤上。
记者几乎屏住了呼吸,真能准确无误吗?
此时电子秤屏幕显示,小毛球重量为19.8克。在现场观看的人们激动不已,禁不住拍手叫绝,都说李海晶真不愧为“最牛毛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