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大庆人晒春节账单 人情开支占大头直呼春节成“春劫”
2015-02-28 08:04:45 来源:大庆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8日讯 春节长假一转眼就这样过去了,大家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按照老话说:“年过完了,该过月了。”春节七天,吃喝玩乐,孝敬长辈包包红包,你有没有在节后算一算自己过年花了多少钱?

  春节刚过去,不少人晒出春节账单。动辄数千上万的花费,让不少人感叹过春节像遭遇了“劫案”。专家指出,春节“团圆”意义最重要,不要为金钱和面子所累,更别让过年成为负担。

  没有万元难过年

  “每逢春节被吸金”,路费、红包、压岁钱、年货礼品、同学聚会……一连串的花销让人直呼春节成“春劫”。

  “过年是花钱的大头!”家住东风新村3区的赵女士是名小学教师,她表示,今年春节她没随丈夫去婆婆家,而是陪母亲留在大庆。春节前两天,她掏2000多元钱买了海鲜、青菜、水果、熟食等年货,并带母亲和弟弟花3000多元买了新衣服。过春节,压岁钱少不了,她总共给小辈压岁钱2000元。

  尽管赵女士没随丈夫去婆婆家,但心意不能少。丈夫临走前,她把给公公婆婆买的羽绒服装上了车,这两件羽绒服花了2000多元钱。再加上给朋友们买年货礼品花了1000多元,这几项算起来,就有1万元了。

  “我一个月的收入只有4000多元,过春节就花了1万多元,是我两个半月的工资,压力还是不小的……”赵女士说。

  “我和老公结婚还不到一年,俩人工资都不高,过年前后一下子花出去我和老公1个多月工资。”小王向记者感叹,过年真像是遭遇了一场“劫难”。

  家在大庆,本人在北京工作的已婚80后白领丹红先回了大庆老家,后又随丈夫去了他合肥的老家。

  丹红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春节账单:往返路费在3000元上下,给双方父母买衣服花了4000元,给姥姥红包1000元,给两个侄子压岁钱各500元,再加上其他花费,也差不多花了1万元,这也是一笔不小开销。

  记者调查发现,一部分人过年的花费超过了1万元,绝大多数人的花销在4000-5000元。


  “人情面子”负担重

  “辛辛苦苦攒一年,春节一过回到解放前。”这句话成了不少人的心声。

  近年来,人们回家过年的费用不断增加,压岁钱数目更是“水涨船高”,越来越高昂的花费让不少人感叹“过年成了过钱”。这无奈的背后往往是“人情”和“面子”这两个绕不开的关键词。

  “别人给你家孩子500元,你给别人家的总不能比这少吧,至少要一样多!”家住奥林小区的陈先生表示,之前亲戚之间给孩子的压岁钱都是一两百元,但不知不觉,现在压岁钱涨到至少500元,甚至一两千元,一个年过下来光压岁钱就三四千元,压力着实不小。

  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陈先生今年春节回大庆过年,并在春节假期拜访了家中多年未见的几位老前辈。由于回大庆一次不容易,到哪位老人家,他都给老人扔下一两千元钱,各家的小孩每个最少给500元压岁钱。这个春节,他花了近2万元。

  “人情要搞好”,“红包少了丢面子”,在这样的心理下,很多人互相攀比,甚至忍着“肉疼”送出不菲的红包,如此一来,人情开支成了很多人的负担。

  春节花销大年后吃不消

  有市民在感叹,“只一个春节就花得太多了,节后的日子不好过”。

  大年初七,李鹏又回到了自己工作岗位,开始了年后新的工作。这个春节,他和媳妇带着孩子在双方老人的家间穿梭,买年货,送鞭炮,添新衣服,加上给朋友和亲属买礼物,给孩子送红包,一个春节下来,也花了1万多元钱。

  李鹏只是一名普通工薪阶层,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妻子的收入和他差不多。过年的花销相当于两人两个月收入,夫妻俩前年买的新房,现在每月还2000元贷款,明显感觉年后手头紧。为此,夫妻俩还吵了两次。

  妻子指责丈夫不该充“大头”把压岁钱包成500元一个;另外,给老人买衣服,可以多走几家店,买性价比最好的,也能省出几百元……丈夫非常气愤,他反驳:“一年就过一个年,不能太抠门,另外让人在背后议论多没面子啊……”

  别为金钱和面子所累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期间,一家人“团圆”的意义最重要,不要为金钱和面子所累,更别让过年成为负担。

  有教育人士表示,现在过年的成本确实在增大,对于花销,和自己1个月工资的数额做比较,大家要量力而行。现在人们兜里有钱了,红包也“水涨船高”。此外,由于部分人存在攀比、炫富和爱面子的心态,如此来回转圈,红包越来越厚,这种心态其实是不可取的。

  这种攀比的风气不改变,让有些人苦不堪言。过年过节,不需要也不应该给那么多钱,应该量力而行。中央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屡做表率,普通民众也应该效仿,主动摈弃陈风陋习。不少人的春节账单中,孝敬父母的占很大一部分。这些人希望回到老家在父母面前有所表现,也包含着子女对亲情的亏欠,这会给自己增加很大压力。与其这样,不如平时常回家看看。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