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3月2日讯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三大动力路锅炉厂公交站台对面,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妇吃力地蹬着迷你三轮车,来到一间蓝色彩钢房前,随后从车斗里的厚被子中拿出一份饭菜,佝偻着身躯走进板房。“儿子歇歇吧,我来给你送饭了!”这位老人叫李琴,今年63岁,住在香坊区热电街110号的小平房里,每天都会骑40分钟的三轮车来这里,给儿子李良送饭菜,而在这间10平方米的板房里,修鞋、换拉锁是这对侏儒母子的工作和唯一的生活来源。虽然他们身材矮小,从事的职业也很普通,但他们不被动等待、不靠救济,凭着双手自力更生,只求能简单地生活。
手艺好价格低顾客都点赞
一张单人床、一台修鞋机、一堆鞋掌以及几件待修的物品……10平方米的小屋略显拥挤,但看得出这里的生意不错。站在修鞋摊前的32岁的李良身高只有一米二,和一位坐在摊位旁等着修鞋的顾客一样高。
“李哥,我的鞋开线了,帮我修补一下。”一位女士熟悉地叫他。李良接过鞋子仔细观察着,发现后鞋帮有一处两厘米的口子。他用剪刀剪下一块大小相近的皮革,抹上胶水用力按压,随后将鞋放在补鞋机上,麻利地轧了几道线,就修好了。“他手法好,价格还便宜,我们都愿意来这儿。”顾客接过鞋子,仔细检查一番,高兴地穿在了脚上,连声向记者称赞李良技术好。
“李良为人踏实肯干又善良,每次帮顾客修鞋补衣服,也都只是赚个辛苦钱。”记者采访期间,来了几个顾客说,李良一般修鞋的价钱最高不超过5元,平常简单的缝补甚至都不到1元钱。“为了照顾他的生意,我们有坏的鞋、包、拉链,都老远的来这里修,但他总是要价那么便宜,有时才几毛钱,现在几毛钱还能干啥啊!”前来修鞋的顾客说。
露天修鞋十多年执法局特批钢板房
10年前,李良报考专科院校的汽车修理专业,但由于身材矮小,拿不起过重的工具,又迫于生活的压力,毕业后便萌生要自己修鞋、配钥匙赚钱贴补家用的念头。可是家境贫寒的李良没钱租店铺,只能选择风吹雨淋的露天工作。
2011年,香坊区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李良的状况后,特批了一处钢板房给李良。“李良一直是我们执法局特殊照顾的对象,2003年,他就在这里修鞋。2011年,香坊区进行改造对私建钢板房进行集体拆除时,我们执法局联合大庆办事处,特意为李良特批建了一处钢板房,为他提供了一处修鞋场所。”香坊区执法局的张宇说。提到这里,李良母亲双手合十,连声向执法局人员道谢。
由于铁皮房夜晚没人看管,门锁经常被撬,李良只好住在铁板房里。刚入住时,屋里没有取暖设施,每天早上起来,屋内门口都是冰,最冷的时候,要把冰刨开,才能开门,可他一待就是两年。“现在好了,屋里搭起了炉子,儿子不再挨冻了。”李琴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和儿子都是省吃俭用。自己不吃肉,就爱吃咸菜,平时也就吃点萝卜、土豆、白菜,儿子也跟着她过一样的生活。狭小的修鞋房不能做饭,李琴就每天骑40分钟的三轮车来给儿子送饭。虽然饭菜简单,但李良说,妈妈做的菜,他最爱吃。
靠双手赚钱不求救济
“有时上街有人看见我这个样子,就会给我扔钱,但我从来不收,都会把钱送回去,告诉他们,我不是乞丐。”李琴告诉记者,偶尔自己看见街头乞讨的人,自己还会施舍点。现在逢年过节,好多人就会过来看看,但自己不想要好心人的捐助,只想凭自己的双手赚钱。现在儿子有固定的地方修鞋赚钱了,一家人也有吃有喝,面对好心人的捐助,一家人表示感谢后,都一一谢绝了。
“我从小就要强,不想受人施舍。我知道大家都是好心,但是我不想欠别人的,这都是债啊。”李良和母亲的倔强或多或少有些相似。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日子总能过下去,困难都是暂时的,跟以前的日子比起来,自己已经很知足了,不想再去麻烦别人,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照顾好一家人,简简单单生活。
李良有一个弟弟。除了父亲,他们三人都是侏儒,身高只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可即使这样,命运并没打算放过生活如此艰难的一家人。从2011年开始,李良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除了腿脚不便,近两年耳朵发炎、化脓越来越严重,并且影响听觉。71岁的父亲患有糖尿病,由糖尿病引发了很多并发症,近两年右眼视力也急剧下降,近乎失明。28岁的弟弟只有初中学历又身有残疾,只能做些简单的零工贴补家用。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李良一人身上,李良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不得不拼命的“运转”。
“这么多年,这个家多亏了这个孩子。”李琴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李良的父母在这两年之内连续住了6次医院,这些钱的大部分都是李良独自承担,其余都是向亲友借的。几次住院下来,几乎花光了李良积攒了十几年的微薄积蓄,现在耳朵近乎失聪的李琴不愿再接受治疗,只是为了不给孩子增添负担。“人老了,谁耳朵还不有点背啊,不用治,疼的时候我吃点药就挺过去了,要是没有我们老两口,这孩子也不用遭这么多罪。”老人说得有些哽咽,一旁的李良眼角也泛着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