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春节期间哈尔滨救助管理站每天留站人数超30人
2015-03-02 10:32:4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苏强 程瑶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为春节期间哈尔滨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为救助人员宿舍贴福字添喜庆。

  图尔荪衣在救助站看电视。

  黑龙江日报3月2日讯 小鸡炖土豆、红焖鱼、熟食拼盘……年三十儿的晚上,哈尔滨市社会救助管理站的餐桌上也格外丰盛。“除了不能抽烟喝酒,救助对象在这里过年和在家里一样,吃年夜饭,看春晚,晚上八点多钟我们还准备了一顿热腾腾的饺子。”救助站副站长张岩峰告诉记者,年三十儿这天,共有30多名流浪人员留站,为此站里的8名工作人员也放弃了与家人团聚,陪着这些流浪人员过年。除了丰盛的晚餐,工作人员还特意买来了花生、瓜子、糖果和苹果、香蕉等多种水果,就为了让站里的救助对象们也能感受到“年味”,也能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大年初一一早,赶来接班的救助工作人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联系去处、买票、送人……张岩峰告诉记者,整个春节期间,留站的救助对象都没少于三十人,不断送走,又不断有新的人来。站里的工作人员更谈不上休息和过节,都在努力让救助对象早回家,或是得到妥善安置。

  街面巡查,送流浪者回家过年

  吴波,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二科科员,春节前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拿着一台小卡片相机向救助站副站长张岩峰汇报当天街面巡查的成果。“这个山东的大娘同意接受我们的救助,我们可以帮她买票送她回家了。这个安徽人说还要再呆几天,我要看他身份证,他说拿去托人买票了,买到票就走……”

  吴波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八点半开着站里唯一的工作车辆,装着棉衣棉被等御寒用品到街面上去巡查。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就先拍照留档然后上前询问,如果是符合救助条件且愿意接受救助的就带回站里,如果是职业乞讨人员就依情况给他们一些御寒衣物然后劝离。车、卡片机和胸前的工作证就是吴波工作必备的“三件法宝”。除了中途回站里吃饭,他一年四季,全天都在街上。

  张岩峰告诉记者,街头救助是最难的,因为很多时候街头流浪人员并不愿意接受救助。他们有的是以乞讨为生,常与救助站工作人员进行“你来我走、你走我回”的周旋;有的是不了解救助站性质,以为是要把他们“抓住关起来”,所以常抵触反抗。“尽管如此,街面救助仍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这能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需要帮助的流浪者,更能最大限度避免流浪乞讨人员冬天被冻伤,可以说是流浪者生命安全最重要‘保护伞’。像前几天气温骤降,除了自有救助车,我们又雇用了6台车,几十名工作人员全天都在街上。”

  记者了解到,2014年哈市救助管理站共实行街面救助750余人次,其中接回站内救助240余人次。共出动救助专用车辆280余台次,雇用救助车辆235台次。春节前,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还特意制定了《春节期间救助工作安排》,全市4个分站、55个社区救助联络点的工作人员将加大露宿街头、桥洞、公园等区域流浪乞讨人员的巡查和救助力度,防止意外发生。

  救助站之问:“他是谁?”“从哪里来?”

  无论是被公安部门、社区街道送来的流浪人员还是自己上门求助的无家可归者,进入哈市救助站的第一件事就先到接待管理科登记、拍照、录指纹,然后送到站里的相应区域。

  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家人的联系方式……接待科副科长赵晗阳说,登记时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却往往让他们非常头痛。“我们希望能尽早送这些流落异乡的人们回家过年,但只有确认了救助对象的户籍所在地,才等于有了‘通行证’,我们才能将其送回。可我们的救助对象常常是神志不清的精神疾病患者、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或是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拿不出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证件,想弄清‘他们是谁’格外困难。”

  春节前,为了弄清一个只会写民族文字的聋哑男孩的身份,赵晗阳就绞尽了脑汁。先是在网上下载了翻译软件,可男孩输入的一个单词译成中文有十多种意思,根本翻译不出来。赵晗阳又找到会手语的同事求助,发现男孩也看不懂手语。最后,恰好男孩家乡省份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过来送人,这才勉强能与男孩交流。得知男孩21岁,是被人从家乡骗到七台河的。

  张岩峰说,尽管救助站里的不少工作人员练就一番辨认口音的本领,靠着只言片语,通过从省到市县再到镇村逐步核实的办法,帮助许多人找到了家,却仍有一部分人或是说不出地址,或是说的地址根本查不到此人户籍。对这样的救助对象,救助站也会根据情况给他们找到最佳的安置办法。“我们会送身体有问题的救助对象先去医院,先救治再救助。如果在医院无法自理,我们还会聘请专业的护工进行看护。精神有问题的救助对象会送到普宁精神病院;‘三无’老人和儿童将被送到福利院;救助人员在此期间产生的衣食住行及医疗等费用,全部由救助站承担。如果这些条件都不符合,我们只能留在站里照顾,但这实际已超出救助站‘一般不超过10天临时性救助’的职责。”

  营造“年味”,救助站如“家人”

  春节期间,哈市救助站里也比平时要繁忙。副站长张岩峰说:“我们要过节,更要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过上一个温暖、安全的春节。能找到归属地的,我们都想尽一切办法在除夕前送他们回家团圆。今年春运预售期提前到60天,车票比以往都难买。买不到卧铺,负责护送的工作人员有时要连坐几天的硬座往返。春节期间留在站里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节日气氛和家的温暖,也要吃饺子,看春晚。”

  记者从救助站了解到,仅1月份,该站救助人数就达696人次,其中四个分站救助285人次。春节前,救助站里每天的留站人数也始终接近40人,其中有临时遇到困难来求助的,有救助站已帮助买好车票即将启程的,也有被外省刚刚送回等待家人来接的。

  在救助站三楼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儿童活动室里看电视的12岁外省少数民族女孩图尔荪衣。儿保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图尔荪衣是3个月前跟着表哥从遥远的西北来哈尔滨的。几天前,她表哥涉嫌犯罪被公安部门抓获,公安部门只好把她送到了救助站。进站后,工作人员把她领进了充满童趣的粉色儿童寝室,发给她全新的卡通水杯、毛巾、儿童牙膏牙刷和漂亮的小香皂,并领她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本来还给她准备了从里到外的全新衣物,但图尔荪衣想穿自己的衣服,工作人员就没有勉强她。能说一点汉语的图尔荪衣告诉记者,她上五年级,家里还有个妹妹,表哥当初是说领她出来玩的。

  图尔荪衣旁边的桌子上,摆着饼干、矿泉水和一大袋烤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图尔荪衣不愿意吃站里准备的清真饭菜,所以工作人员特意跑到几条街外的清真寺去给她买来正宗的烤馕。当听到因为买不到火车票,站里将派人陪她乘飞机回家后,从未坐过飞机的图尔荪衣开心的瞪大了眼睛,连说“真的吗?太好了!”

  在救助站里,记者真切的感受到,救助站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在努力给所有流浪者寻找一个可供栖身的“家”,无论是他们原本该有的,还是社会提供的;无论是在站里还是站外。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