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5日讯 (记者 王春颖)“1963年3月5日开始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和周围的同学们通过学习雷锋事迹、阅读雷锋同志的日记、积极到工厂和农村参加公益活动,积极落实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思想,”省社会科学院退休学者董鸿扬这样说着自己年轻时代的雷锋精神,“把个人融入社会之中,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就是我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后,雷锋精神到底有没有改变?董鸿扬认为,现代社会的雷锋精神变得更为“平凡”了,与六七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不同,现代雷锋精神不再又“高”又“远”了,而更多地是着眼于平凡,正所谓“平凡中孕育着崇高和伟大”。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人际期待,能够引导一种崭新的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董鸿扬这样说道,“以前总把雷锋精神定位得太过高远——为祖国做点事情,而现代意义的雷锋精神不如说是从小事做起,逐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逐见崇高。”
当下,雷锋精神已然成为一种新时期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体现了崇高,超越了真善美,彰显了永恒永续的价值,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自由解放所必须具备的终极价值导向,然而却生生地被部分现代人所忽略。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人们过度注重功利主义,这在当时是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合理性的。但一切工具价值和功利价值都必须服从于终极价值,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我国进入到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时,雷锋精神就成了我们国人讲诚信、关爱他人的精神“食粮”,成为了人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终极价值体现。
“有人说雷锋精神太过传统,那只能说明,他不会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雷锋精神,”董鸿扬这样说道,“如果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精神,这远远不够,什么时候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把雷锋精神作为人的一种‘本能’,这才能说明人类实现了自我的终极价值目标,实现了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雷锋精神的价值永恒,但忌好高骛远,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家庭建设、邻里关系、诚信友善做起,从微小中见精神,从平凡中见崇高,“小德微善”,人人争做雷锋,才能让雷锋精神永远“年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