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3月10日讯 已经开学一周,可高二学生小夏还是上不了学。自从几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游泳呛水后,她已经4个多月没上学了。“徐医生,我已经好多了,每天能看两三个小时书了。”昨天,小夏对一直为她治疗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磊说。徐医生告诉记者,游泳呛水,只是小夏患病的一个诱因而已,真正的症结在于小夏妈妈很强势,对小夏固执地采取鼓励、鼓励、再鼓励的原则,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紧张和被迫感使其无法完成学校和家长的期待,因而发生“肢体无缘故病态残疾”,以此来逃避学校和学习。
心理咨询室来了怪女孩
小夏得了“怪病”。个子高大的她,眼睛低垂,声音微弱。小夏早上无法按时起床上学,每天要睡到9点才醒。醒了不想起来,起床后也不能去上学,已经在家休学3个月。小夏被家长送到徐医生这里,她自述是在和父母游泳时被水呛了,从泳池出来后就感觉浑身没力气,腿没劲,之后一直觉得浑身都不舒服,不想去上学。
小夏妈妈是一名企业高管,非常要强,面对每天在家发呆的女儿,她无法接受。她说,女儿从小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初中时名列学年前五名,怎么突然就上不了学了呢?
她带着小夏四处求医,医生的诊断都是“身体没什么病”。小夏妈妈急了,可她越鼓励女儿去上学,女儿的情况就越来越糟。从开始不愿意去学校,经常迟到,到经常在课桌上睡着,后来竟发展到不能长时间走路,不想看书,无法面对数字,说话时无法与家人对视,最后不能去上学了。
“妈妈,我没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徐磊通过催眠和意象对话疗法,了解到小夏内心的愤怒和恐惧。原来进入青春期后,小夏感觉到学业压力大,尤其面对数理化时,看到就烦。但妈妈总是给她打气,鼓励她,让小夏觉得好烦。她还发现,妈妈经常监视自己,即使自己偶尔在镜子旁多驻足一会儿,也会被妈妈数落好久,说她喜欢打扮了,是不是早恋,会影响学习。小夏觉得自己没有空间,很讨厌妈妈的唠叨,又觉得妈妈是为了自己好,想让自己考上好的大学。这让小夏内心相当纠结,她的内心想说:“妈妈,我没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小夏说,自从初二考得全学年第五名,妈妈总是期待她还能更好些,而她觉得自己不可能达到妈妈的愿望了,甚至害怕去上学。那次游泳,她呛水很难受,但妈妈一直在旁边说“没事,就呛一下,一会就好了,我姑娘可厉害了,没事继续游。”她特别反感,从水里上来后,就觉得浑身无力,腿发软。
得知女儿患上的“肢体无缘故病态残疾”是一种心理疾病时,小夏妈妈无奈地表示,现在只希望女儿快些好起来,考不考大学不重要,只要她正常起来就行。
家长过度鼓励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经过多次心理疏导,小夏渐渐恢复了笑容,每天9点起床,每天可以看书学习2-3个小时,能正面与家人和咨询师对话,眼睛可以注视对方,但仍无法回学校学习。
据徐磊医生介绍,最近高一、高二学生抑郁的病例较多。大多是压力导致的不能完成学校和家长的期待,被迫感和紧张导致他们无法面对现实,通过病来逃避学校和学习。近年来,一些教育专家一直提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在实际操作时,特别是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家长过度的鼓励和固执的期待却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她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重视孩子内心深处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发现孩子有异样,要马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根据孩子的状态进行调整,严重时尽快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