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大庆“大漠先锋”征战沙海19年(图)
2015-03-18 15:14:48 来源:大庆网  作者:徐智慧 袁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8日讯 司地球物理勘探一公司2288地震队在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先后执行了22个区块的勘探采集项目。


  19年的时间里,他们一共完成二维采集工作量1.3万公里、三维采集工作量1400平方公里,共计40余万炮,创造了优质高效的全新纪录。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他们进入塔东地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沙漠中进行地震勘探。

  初战告捷,打响塔东项目第一炮

  2288地震队初上塔东,就承担了古城西三维8232道勘探项目。这个项目属国家重点工程,也是当时在国内沙漠地区最大道数的勘探项目。项目工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丘高大、最大落差在150米,工区内气候恶劣,昼夜温差达40多摄氏度。

  2288地震队刚到施工地的时候,正是沙漠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最高都可以达到六七十摄氏度。用员工们的话说就是:“不用火,直接就能在地上煎鸡蛋,还是糖心的。”每天一个人不带着六七斤的水,根本没法干活儿。

  2288地震队到那里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搬家。这可不是一般的搬家,而是要从新疆库尔勒市搬到施工地,距离足有780公里。在沙漠中行车顶多开到20码,走10公里就需要半个小时,而且后面接近施工地的60公里根本就没有路,全是沙漠,只能推土机开道,行进速度就更慢了。

  物探人在方圆500平方公里的沙漠中摆开了战场。为优质完成该项目,施工要求钻井不设极限井深。经过全员的努力,2288地震队初战告捷:平均日进尺984米、日放497炮,一举拿下了塔东这块新高地,打响了塔东项目的第一炮。

  乘胜追击,成为集团公司“金牌队”

  2013年11月9日中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了正在施工的2288地震队的塔东工区。这是施工铺开20天来,历尽了午后近40多摄氏度高温、夜晚零度低温,边开路、边行进、边施工,无人烟、无通讯、无绿色,缺水断菜、寂寞苍凉等重重困难之后,“死亡之海”沙暴给予的最严峻考验。风暴过后,无孔不入的沙尘不但钻进了大家的嘴巴里、耳朵里,还把工区搅得一片狼藉,已经布置好的点号几乎全部失踪、串位,一切都得重头再来……而这,2288地震队早就习惯并应对自如了。

  整个工区沙丘密集,沙丘与低洼带呈南北走向交替发育,产生了巨大的高低落差,在这样的沙漠中,就算司机的驾驶本领再高超、经验再丰富,也有到不了的“禁区”。每当车辆在沙海中搁浅时,地面采集设备就得靠人拉肩扛的方式运送了。放线工们背着20公斤重的设备攀爬松软、近百米高的沙丘,光是爬上去就要20分钟的时间。就是在这样的体力耗损下,他们也照样每天高质量完成3000道的铺设任务。

  地震队的人凭着敢于攻坚啃硬的精神,保证了地震生产的正常进行,出色完成了塔克拉玛干古城北400平方公里30100余炮的勘探任务,接收道数由8232道提升到了14112道,创出大庆油田沙漠最大道数接收新纪录。同时,资料采集接收也更加完美精准,合格率、优级品率都创出了新高。凭此,2288地震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石油集团公司“金牌队”。

  专啃“硬骨头”,用实力不断刷新纪录

  2014年三上塔东,2288地震队斗志更盛,投入1300余人及200多台机动设备,执行16800道、近6万余炮三维地震采集任务。

  有了前两年的施工经历和经验,他们根本不用“演习”,一上来就是势头强劲的“实战”。这一年探区内的一口井日产天然气高达107万立方米,为近期提交规模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基本上实现了油田公司“三年突破”的目标要求。并且,2288地震队连续三年刷新了沙漠三维大道数勘探纪录。

  挺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这三年,对于2288地震队的人来说是一年一个突破、一年一个台阶。虽然成绩在不断刷新,自然条件却是始终不变的,温差依然大、沙丘依然陡,能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队里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

  队长孙吉原从没好好休息过,测量工地、钻井工地、放线工地、修理班,他都要亲自去看一看。为前线施工解决实际困难,最大限度保障施工顺利进行,他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都乘车颠簸在沙漠里。在他的车上总是拉着一顶简易的帐篷,有时候在前线太晚了,就把帐篷一支,凑合着睡一宿。

  书记谢焕琪永远都是第一批到施工现场,细心的他总是很重视前站工作,只有把前站打好了,后续采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火炉似的沙漠上,他跟工人一起平整营地、搭建厕所、检修炊事用具。哪里最辛苦,哪里就能看见他的身影。

  为了严格把住放线质量,放线班班长赵宝林每天每条线都要走一遍。一条线就长21公里、宽10公里,赵宝林一天至少要走五六条线的宽度……

  就是这些铁骨铮铮的硬汉,在荒凉的大漠深处印上了一抹抹红色印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形象地诠释了“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大漠风沙憔悴了他们的容颜,却始终吹不淡他们的物探情、石油梦,那是他们永恒的担当与忠诚。

责任编辑: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