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3月25日讯 日前,“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航。记者从哈工程大学了解到,参与此次科考任务的潜航员叶聪、唐嘉陵,潜航员学员陈云赛、张奕等4人都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其中,张奕作为我国首位女潜航员,两次作为副驾驶下潜探底。

首次赴印度洋勘探金属资源
据了解,去年11月,“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式起航,执行2014年至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这是“蛟龙”号首次赴西南印度洋开展科考,将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下潜考察。据介绍,这次是首赴西南印度洋热液区进行科考调查,也是“蛟龙”号航次史上距离最远、航渡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近4个月时间里,“蛟龙”号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下潜13次。这是“蛟龙”号首次在地形复杂的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科学调查研究,不仅验证了“蛟龙”号深海作业技术能力和优势,而且在科学、人员队伍培养等方面获得多个突破:开展了西南印度洋脊不同类型的热液系统地质环境特征、热液流体特性、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方面的精细调查、观测和对比研究,取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资料和样品;首次发现多个海底热液喷口,为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资源评价和环境基线研究、全球尺度下热液生物区系划分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资料。
海底热液喷口探测379℃高温
哈工程大学2001届校友叶聪担当此次试航任务的副总指挥。主驾驶员唐嘉陵操作“蛟龙”靠近海底的热液喷口,并探测到这个航次热液喷口的最高温度379℃,为科研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同时他还取得了深海环境的保压水样,这一水样对科学家们研究分析深海硫化物和深海环境提供了帮助。
陈云赛在本航次共完成两次下潜任务,在蛟龙第90次和第100次下潜任务中,他与其他几位潜航员学员在生理心理适应能力、环境观察能力、水下通信保障和设备操作方面出色完成了培训任务。其中他完成的一项工作是载人舱舱口盖准备与维护保障,舱口盖是人员出入通道,深海高压环境下,舱口盖上细微的划痕与杂质都将带来严重后果。当队友下潜的时候,他总是反复在心里梳理操作流程,确保操作万无一失。
首位女潜航员两次下潜探底
作为我国首位女潜航员,张奕顺利完成了两次作为副驾驶的培训,她的两次下潜是在唐嘉陵带领下完成的。女潜航员的感觉更加细致敏锐,张奕说,第一次下潜时她既兴奋又紧张,她穿着短袖衫进舱,一个半小时的下潜中,他们不断增加衣服,下潜至海底时,胳膊触到舱壁感觉到冰凉一片。当“蛟龙”号快要坐底时,打开灯光,海底的岩石清晰可见,“蛟龙”坐底时扬起的一阵尘埃,如云雾环绕,场景美丽壮观。
按照培训计划,女潜航员需要完成三次副驾驶和三次主驾驶的下潜任务,考核结果出色,才能正式成为潜航员,本航次张奕克服潜器里空间狭小带来的多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副驾驶的训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