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5日讯 “我是柏林春天的住户,我家室内温度前一阵还好,这几天一降温就不达标了。晚上睡觉,把胳膊放在被子外,都能冻醒。”
“我是采油三厂八一村的住户,反映暖气停了,找热力公司锅炉房,锅炉房的人说,上面的领导不让烧……”
离供暖期结束还有20多天,可市民们关于暖气不热的反映,成了近期最为集中的问题。
老“毛病”到日子就犯
每到这个时候,供热企业的老“毛病”就犯了。
一向以看天儿供热的单位,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开始降低供热温度或干脆停暖、阶段性供暖。供热企业这样做,是“节能”了,但企业的领导们,想没想到在这个冻人不冻物的节骨眼上,往往是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特别是晚上,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
如果选在此时,大幅度调低供热温度,居民会觉得屋内很冷。再加上,这一阶段,室外温度冷热起伏较大,屋外乱穿衣,屋内不热乎,可能让居民患上感冒等疾病。
供热企业应有始有终
居民的冷暖,比节能更重要。为什么不把大庆的供暖期,休止在3月15日,而是4月15日,这和东北无常的天气,有很大的关系。
南方已花红柳绿,春意盎然,咱北方,气温还时不时降至零下。正像柏林春天那位住户说的:“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供热企业在收费时,烧得家里想穿背心;收完了钱,得穿毛背心;临近供暖期结束,得穿棉背心,甚至要盖上厚棉被。”
常常打出热是商品的供热企业,首先应该是个诚信单位。市民购买了你的热,换来的却是“短斤少两”,冷热不均,有头无尾的服务,老百姓如何能满意?供热企业如此的“节省”,吃亏的是处于弱势的老百姓。
媒体替市民们呼吁:供暖企业,应本着人性化角度出发,以民生福祉为重,添柴加火,让老百姓晚上睡个暖和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