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桦南县群英村:小木耳开出致富花
2015-03-28 08:53:10 来源:东北网  作者:许俊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群英村村支书张正芳向记者介绍黑木耳育菌室。东北网记者 许俊鹏 摄

  东北网3月28日讯 (记者 许俊鹏) 桦南县孟家岗镇群英村,据县城近一个小时车程的偏远小山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 347户1470人,其中贫困户72户,贫困人口226人,为“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实施村。过去,群英村村民一直靠老天吃饭,老百姓的日子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为了使老百姓尽快走上富裕路,村党支部决定利用地处半山区的优势,发展黑木耳产业。如今,群英村已基本实现整村脱贫。

  在去群英村的路上,县扶贫办副主任姚凯告诉记者,群英村是个很“特别”的村子。当记者追问有哪些“特别”之处时,姚凯卖了个关子:“到地儿了你就知道了!”17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了这个“特别”的村子。扑鼻而来的是空气中浓烈的酒糟味。“咋有这么大的酒糟味啊?”记者问道。“这就是生产黑木耳所用的锯末子发酵了之后的味道,现在才开春,气温还不是最浓的呢!”姚凯说。“村里的房子咋都用水泥和红砖把窗户砌死了呢?”记者又问道。“这就是群英村的‘特别’之处,房子都用来当菌房了!”姚凯告诉记者。

  今年37岁的王喜军,一家5口人原来仅靠着分得的不多的土地生活,不忙时也打打零工,日子过得很是拮据。而如今却从给别人打工变成了“小老板”。带来这一切变化的正是黑木耳种植的产业项目。在王喜军家的院子里,西面已经将门窗做处理的房子是他的三级菌菌种培养室。而自己住的80多平方米的房子,也被三级菌的菌种占上了三分之二的空间。厨房里一半的空间都成了他的培养室。说起木耳,王喜军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原来家里穷,也没有资金,哪有信心干这个?2012年在扶贫办帮扶下引进了一万袋菌种,当年就尝到了甜头。2013年发展到了五万袋,今年又种植了十万袋菌种,合作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心里有底了,这日子过得也有劲。现在忙时雇人摘木耳,几天发出的工资就是我以前一年的收入。”王喜军说。

  据桦南县扶贫办主任张培生介绍,2013年,该县投入1300万元资金支持产业扶贫建设。以桦南县正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设群英村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并辐射带动了全县的食用菌产业。更带动了全村7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如今,合作社黑木耳种植户已达156户,规模达到2000万袋。不仅解决了全村村民的就业问题,更为周边村屯提供近3000个就业机会,辐射带动了全镇21个行政村、64个自然屯种植黑木耳5000万袋,实现了入社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责任编辑:杨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