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5天时间,辗转2200多公里,途径7个地市,东北网记者先后走进黑龙江省4个贫困县8个村屯的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采访。产业项目扶贫、彩票公益金扶贫、革命老区贫困户脱贫、互助金带动脱贫、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一路走来,记者看到了不同模式的帮扶工作,听到了贫困户发自内心的对扶贫工作的感激之情。

围坐在张宝玉家热乎乎的土炕上,张宝玉(右三)向记者讲述脱贫的经历。
16日早,从哈尔滨出发,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延寿县。在加信镇新建村记者看到,通过两轮扶贫开发,新建村从以前的“光棍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1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建村相继成立,全村初步形成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绿色和有机稻米生产加于一体的初级循环产业经济链条。采访中,记者一行来到玉河乡火星村村民张宝玉家中,在这个70多平米的泥草房内居住着7口之家,贫困程度可见一斑。坐在张宝玉家热乎乎的炕头上,张宝玉详细的讲述了他家脱贫的经历:借着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为村里修建的灌渠连片砌护干渠,张宝玉种的2垧地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状况,“旱改水”之后收入大增。兜里有钱了,但张宝玉并没有马上翻盖新房,而是抓住扶贫项目,购进了几头黄牛,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记者实地踏查黄泥河渠尾连片砌护项目。
第二天一早,迎着初升的朝阳,记者一行又踏上了漫漫采访之旅。临近中午,我们来到了佳木斯市桦南县。经过稍事休息,直奔采访目的地——八一村。在这个离县城40多公里的偏远小山村,经过当地扶贫部门协调,多部门“联手”帮扶,村里村容村貌整洁,通村的路也修到了农民朋友的家门口。产业项目带动脱贫是国家级贫困县桦南县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针对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经过大量调研,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项目,以此拉动贫困村整村脱贫。八一村大榛子种植项目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距八一村近70公里的孟家岗镇群英村,小小的黑木耳圆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梦,在带动本村发展的同时为周边村屯提供近3000个就业机会……
从佳木斯出发,记者一行又来到了祖国的边陲——鹤岗市绥滨县。互助金带动脱贫是绥滨县扶贫工作最具特色的成果。在9年的工作经验累积中,绥滨县农村互助金金额已接近5000万。在建边村的采访中,正赶上互助金发放现场,140万元的互助金不到半个小时全部发放到16个小组,整个过程紧张有序,数着钞票,村民王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绥滨镇向日村则通过互助金成立了合作社,全村全员入社,土地规模经营,村集体经济逐年增长,邻里和睦,村风文明,每到农历新年,村民们一起在村部过大年,用向日村姜富春的话说:“村里有钱了,百姓的向心力也强了。”
19日,从绥滨县出发,途径鹤岗、伊春、黑河,7个多小时后,记者一行来到了本次采访的最后一站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该县推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乡带动农户脱贫形式,通过扶贫资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注入,合作社资源和扶贫资金有效整合,让老百姓在合作经营中获得更大收益。
踏着初春的暖阳,行进在龙江的田野乡间,倾听贫困户脱贫的故事,一路走来,一幅美丽乡村红火日子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