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秦妈和她的186个新疆娃儿
2015-03-30 06:44:41 来源:东北网  作者:栾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30日讯(记者 栾微)早七点,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秦妈”准时在朋友圈里发微信晒娃儿。“古丽加娜尔生日快乐”“乌仁才次克生日快乐”……这些一长串的孩子名字就是秦妈日日惦记的学生娃儿们。每天早七点她都会给当天过生日的孩子们准时送去祝福,并附上她平时搜集的孩子们的照片,即便是节假日放假了她也从不会忘记,因为在她的手机的备忘录上记录着186个孩子的生日。

忽晚别克教同学弹冬不拉。东北网记者 栾微 摄

  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60后教师秦桂芝有着一群90后新疆孩子们粉丝,在他们心里秦老师是最喜欢、最爱戴和最尊敬的“秦妈妈”。从2012年起,秦妈妈用爱心和真情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年龄的代沟、文化的差异,将学校与孩子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故事,温暖而又感人……

  “在新疆我就听说秦妈了”

  作为省内唯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现20个少数民族的预科生千余名。2012年学校开始招收新疆预科学生,现有新疆学生186人。

  2012年9月,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迎来了41名新疆学生,他们来自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达斡尔、俄罗斯、藏族等7个民族。孩子们还没到校,秦桂芝老师就开始忙碌起来,因为她是这41个孩子的“头儿”——2012级(大学)民族预科部7班辅导员。在这41个孩子收到通知时,秦老师的电话就已经打了过去,跟孩子们确定到校时间,到哈尔滨的时间车次,她跟孩子们承诺会去火车站亲自接他们回家。 “第一年的学生报到时间不一样,无论早晚我都坚持去接站,有时候一天跑几趟,同事们看我实在太累了,要替我去,我都拒绝了。我想让同学们第一时间就见到自己的老师,一踏上哈尔滨的土地就有亲切感。”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时接完孩子,安置完住宿已是凌晨两点,抓紧眯上一小觉五点钟她又准时出发去火车站。

秦妈翻看手机备忘录,上面记录着每个孩子的生日。东北网记者 栾微 摄

  娜孜拉早在来学校报到前就听说“秦妈”了,“都是同乡学长学姐们给我讲了很多秦老师的故事,说秦妈特别好,对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后来我们班很多同学刚入学报到时,就直接说‘我找秦妈’。秦妈妈确实也给了我们母亲般的爱。”

  “只要有她在,我们就什么都不怕。”

  热依汗古丽,2013级预科8班学生,现在是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就读。2014年5月18日,古丽牢记着这天,她因患胸积水需住院治疗,但因家庭贫困,无力承担三五千元的治疗费。秦妈陪着古丽办办住院手续时,古丽始终低着头,脸上是因病痛而来的痛苦和因无钱治病而来的无奈表情。当医生问她有没有钱交两千元的押金时,秦妈毫不犹豫地迅速说“有”,医生抬头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手术前,古丽一直坚持等到秦妈,医生以为秦妈是古丽的亲妈妈,见到秦妈时埋怨太惯孩子,秦妈只是笑着摸摸古丽的头,俯在耳边说了两句话,古丽笑呵呵地跟着医生进了手术室。古丽说,“只要有她在,我们什么都不怕”

  也许是水土不服,也许是气候不适应,也或者是老天要考验这个“秦妈妈”对这些孩子的爱到底有多深,孩子们在到校第一年总是闹一些小毛病,秦妈不论白天黑夜,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生病学生的面前,带给学生亲人般的温暖。赵慧君住院了,“秦妈妈”陪护在病房一天两宿没有睡觉,直到把她安全地交给匆匆赶来的妈妈。其他病友这时才知道“秦妈妈”原来是个好老师;另一个女孩库丽娜尔说,她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在心里念叨“秦妈妈就要来了,秦妈妈就要来了。”等真的见到了秦妈妈来到了她的病床前,她高兴地说:“你看,秦妈妈果然来了吧。”秦桂芝老师说:“孩子的这种感觉,对我是莫大的激励,孩子们需要我。虽然辛苦,但看到孩子们安心的表情,恢复健康的精神状态,我也会感觉欣慰和快乐。”

  秦妈给学生找‘陪聊’学汉语教冬不拉当学费

  忽晚别克,21岁的小伙子,来自新疆阿勒泰富蕴县,要不是他自己说来学校前根本不会汉语,记者从跟他的聊天中很难想到,他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汉语。秦妈至今还记得初始忽晚别克的情景。

2015年1月秦桂芝赴新疆进行学生家访。

  “有一次,军训休息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展示才艺,忽晚别克用家乡话唱了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我问他歌曲叫什么名字,可不可以用汉语再唱一遍,他依然用家乡话和我对话。周围的同学说,他不会说汉语。”秦妈了解到,像忽晚别克这样的学生班级还有不少。“语言是交流的桥梁,语言不通,他们就无法融入学校的生活,时间长了就会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为了让这些学生提升普通话水平,秦妈费了不少脑筋,于是每周二、周四下午邀请黑龙江籍的学生陪他们聊天,每周三、周五早班会安排两名学生用普通话演讲,内容自选。在聊天中学汉语,聊的内容有时会觉得枯燥,忽晚别克干脆提出教“陪聊老师”弹冬不拉,这样既能学习汉语,又能帮助同学学一种民族乐器。于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曾经一句汉语都说不好的忽晚别克,在班级主题团会上,竟然当上了主持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院的大家庭,秦妈还鼓励学生邀请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好朋友一同参加班级活动。她的做法为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目前学院在推进双语教学,一方面强化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另一方面开设民族语言选修课,通过语言的相互学习,让各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学校老师丛岩说。

  “孩子们喊我秦妈,听着干劲儿十足”

  “秦妈,我一会儿有课,先走了,晚上你能来我们寝室转转吗”“不行,秦妈还得到我们寝室来”沙合妮什和帕里扎提临上课前跟秦妈撒起娇。秦妈笑呵呵地说,“孩子,赶紧上课去,晚上我都去”只要在学校去孩子们寝室坐坐是秦妈临睡前必修课,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害羞,一趟寝室转下来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可是后来熟悉了,一晚上也就转一两个寝室,去了孩子们就秦妈长秦妈短的,说各种事儿,听他们甜甜地喊我秦妈,我就干劲儿十足。

  秦桂芝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12年10月26日是新疆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学校支持她给孩子们举办一场联欢晚会。秦桂芝在清真食堂和厨师们一起给孩子们做各种传统小吃,同他们一道载歌载舞庆祝节日。当听到主持人宣布“请我们最亲爱的秦妈上台”时,秦桂芝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那是学生第一次叫我‘秦妈’,这表明孩子们已经开始喜欢我,信任我。”秦桂芝说。

  “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有人这样形容秦桂芝和她的学生们。秦桂芝说,她期待这些孩子能在爱的哺育下拥有健康的心灵,更期待他们成为一粒粒“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民族团结、和谐与进步的果实。

责任编辑:姜继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