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海葬调查:391位逝者的清明选择 青山绿水留给子孙
2015-03-30 10:27:25 来源:新晚报  作者:李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晚报3月30日讯 东经121°43′、北纬38°47′,黄海海域,春天的清晨依旧笼罩在薄雾下,微冷。8时,哈市第14次集体海葬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哈市的51份骨灰伴随鲜花抛撒,与大海融为一体。不留躯体、不进陵园、没有墓碑、没有牌位,他们的名字写在了大海上。从2009年至今,哈市先后有14次海葬在这里举行,391位逝者魂归大海。

海风相伴,海鸥低鸣。

  对亲手将亲人骨灰撒向大海的人来说,悲伤中夹杂着目及大海即可感念的慰藉。对服务海葬多年的杨巍和他的同事来说,每年“大连之行”的感受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参加的人数一次比一次人多,最初“借问身后欲何往”的争议也变成了被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

   破冰之举:一个电话引来的变革

  “我建议能不能由政府组织海葬,既节约土地,又环保低碳,还给儿孙减轻负担。”2008年年底,当时78岁的张大爷将电话打到哈市殡葬管理所,当了一辈子医生的老人对于生死看得很开,他表示,如果组织海葬,自己“百年”后一定参加。这个真挚而又简短的电话直接促成了冰城殡葬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将亲人的骨灰撒向大海。

  这样的电话或信件,2007年、2008年时,民政部门时而会接到。其实,海葬当时已经在大连、上海、青岛等地实行多年。公开举办海葬,是文明、节俭、环保的祭祀之风的变革。

  2009年4月1日,哈尔滨市首次海葬活动在大连黄海海域举行。在鸣笛三声后,海葬仪式正式开始,伴随着亲人的泪水,10位哈尔滨逝者的骨灰和菊花撒向大海。

  对于当年最早一批参加海葬的家属来说,海葬更是一种释怀。72岁的丛树松在广播里无意中听到海葬的报名消息,“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能完成父亲的心愿了。”丛老抄起电话,打给哥哥和弟弟,大伙都表示同意。

  老父亲生前是在山东烟台海边长大的渔民,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后,几十年间再也没能回到海边。这几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丛家兄弟都会买上车票、带上菊花,到大连凭海祭奠。“买墓,我们不是负担不起,只是觉得没有意义,儿子管、孙子管,可再下辈谁还管呢?”海葬让丛氏兄弟看到的不仅是环保文明,还是一种释然。

  采访结束时,丛老告诉记者,他已经和家人交代了,自己“百年”后,也要选择海葬。


 

  生态殡葬:青山绿水留给子孙

  确实,所有新生事物的落地与推进总有个过程。更何况和这个新生事物相对立的,是沿袭了数千年的旧俗传统。

纸鹤寄哀思。

  “推行海葬,就是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与子孙争地,保护冰城夏都的青山绿水。”市殡葬事务管理所的负责人为我们粗略测算了一下——按每处墓穴面积占地1平方米左右计算,391份骨灰总共占用0.58亩左右的土地,海葬等于新增了0.58亩的绿化;倘若均以旧俗入葬墓地,墓葬面积基本占用3平方米左右,200多个墓穴就需要占用土地一亩多;如果骨灰撒向大海,就等于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都被节省了下来。

  “从这七年来的情况看,报名海葬的几乎都是城市家庭,农村家庭几乎为零,大部分人都是知识分子或干部。”哈市殡葬事务管理所海葬活动负责人杨巍告诉记者,随着市民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近两年来,海葬报名的消息一出现,报名电话都会被打爆。他表示,今后将根据报名的情况,适时选择非清明时段增加海葬次数,推动哈市生态殡葬的文明发展。

  近年哈市海葬数据

  2009年10位

  2010年32位

  2011年39位

  2012年46位

  2013年95位

  2014年118位

  2015年第一次海葬51位,4月18日举行的第二次还在报名中……

  政策空白:冰城海葬补贴何时到来?

  “海葬什么时候能够有补贴?”近两年来,在接到报名电话的同时,海葬补贴成了被咨询最多的问题。刚刚在海葬仪式上接过海葬证的逝者家属王先生告诉记者,哈市海葬的费用平均每位家属1500元,这个价位一般家庭还是可以承担起的。政府补贴,不单单是钱的问题,更是对选择海葬的逝者行为的肯定。

  陈奇是辽宁省唯一有资质从事海葬服务的大连诺亚游览有限公司的船长,从2009年起,哈市举行的14次海葬都是他的船负责服务。这两年来,陈船长经常能接到来自哈尔滨的咨询电话,去年他的船还接待了两份私人订制祭祀的服务。他说,每年平均有3000多份骨灰在他的船上举行海葬,其中六成左右都是沈阳、长春、鞍山、吉林等地的。在陈船长看来,仪式搞得最庄重最文明的是哈尔滨。哈尔滨目前只是清明节前后两次海葬,其他城市均实现了常态化。

  “海葬不是无奈之选,人们也逐渐认可这一环保方式。”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姜鸥表示,海葬对土地的占用率为零,是最为彻底的“生态葬”,不仅有利于死者家属,更有利于政府和社会。政府可拿出符合实际的奖励政策,既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导向,也表达了政府的肯定和感谢,同时可以给予死者家属极大的心理安慰。

  部分省市海葬补贴

  济南600元

  天津1000元

  北京4000元

  浙江2000元—8000元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