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4月2日专电 黑龙江省湿地管理、动物保护以及兴凯湖管理等部门1日在中俄界湖兴凯湖共同为迁徙的候鸟投食1吨。
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十袋稻谷和玉米粒等候鸟喜食的作物被当地保护管理人员扛到兴凯湖湿地中,然后同时向湿地中投撒。工作人员撤走不久,就有大雁等候鸟群降落到投食点觅食。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湿地专家于洪贤说,在兴凯湖湿地对候鸟投食,对保护湿地环境意义重大,如果形成惯例,对子孙后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兴凯湖流域湿地本身就是很天然、很独特的,但也有农田和人类活动在里面。‘人鸟争食’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候鸟将作物吃光了,对农民是巨大的损失,但农民的很多行为对鸟类也不利。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破坏任何一个链条都会打破平衡。”
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克杰表示,2014年,在国家支持下,全国部分重要湿地开展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兴凯湖湿地保护区成为首批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试点单位之一,试点工作的开展将对改善湖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候鸟迁飞通道安全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据了解,2014年中央拨付兴凯湖湿地4000万元作为该区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经费,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通过给予湖区中农民补偿,保留秋收时节的田地作物,加之部分人工投食,以此作为迁徙候鸟的食物。其次是有序开展湿地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保护这处作为国际候鸟迁徙主要通道的重要湿地。
兴凯湖是中俄界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1997年首批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2001年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已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鸟类资源最为突出,是国际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途经兴凯湖的迁徙鸟类就有290余种,150多万只。加强兴凯湖湿地的保护,对于我国履行湿地公约和鸟类保护相关国际协定以及维护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