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3日讯 2008年起,清明节正式成为我国法定节假日。由此,自古有之的清明祭扫习俗,人们更有了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时间到祭扫场馆或墓区进行祭扫。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哈尔滨市清明期间进行集中祭扫的人数逐年增多,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155万人次。但随后,祭扫人数开始逐年下降,预计今年全市清明祭扫人数将不超过130万人次。为何短短两年,祭扫人数就少了20多万人次?这个情况是否会持续?为了解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哈尔滨市几个主要祭扫场馆进行采访。
两个祭扫高峰 人数降两成以上
因为民间有着“正月不扫墓”的观念,所以今年的清明祭扫从3月21日才正式拉开序幕。3月21日、22日首个祭扫小高峰,哈尔滨市各大殡仪馆和墓区共迎扫墓市民36960余人,10115台车次,祭扫人数较去年同期减少近三成。
根据往年经验,3月28日、3月29日将是今年祭扫最高峰。3月28日早5时30分,部分祭扫场馆就已出现祭扫市民。尽管交警部门已派出大量警力进行疏导,但在早上8时到10时大量祭扫车辆集中到来时,还是造成部分场馆周边路段的短时拥堵。3月28日、29日清明祭扫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99000人次,61600台车辆进入哈尔滨市民政部门所属的各祭扫场馆和墓区进行祭扫。而去年同期的祭扫人数为371200人次,车辆73850台次,祭扫人数同比减少20%。截至3月31日,民政部门统计的祭扫总人数为684760人。
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党委书记徐广梅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哈尔滨市清明祭扫人数停止了从2008年开始的“五连升”。去年共有134.5万人次赴哈平殡仪馆、向阳山殡仪馆、天河园殡仪馆、皇山公墓、金山公墓等市属殡仪场所进行清明祭扫,比2013年的155万锐减了20万人次。而根据已经过去的两个祭扫高峰的情况来看,今年清明祭扫人群将会继续减少,预计不会超过130万人次。
内因外因叠加 传统祭扫减少
为何前往祭扫场馆和墓区进行祭扫人群会连续两年减少?记者从哈市各祭扫场馆和殡葬事务主管部门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中,近几年在政府主导、各部门通力协作倡导下,告别灵前烧纸、墓前放炮等落后祭扫方式,采用鲜花、音乐、烛光、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方式进行祭扫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最主要的原因。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所长常利平告诉记者,作为倡导文明祭扫的主力军,为了能让更多市民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文明祭扫的优势,更便捷的参与到文明祭扫中来,殡葬部门可谓“煞费苦心”。“从2012年的‘文明祭祀鼎’,2013年的‘天堂信箱’,到今年的‘丝带仙鹤’,我们不断尝试着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转移‘烧纸’的沟通和倾诉功能,让市民对亲友的哀思有个出口。”目前,天堂信箱是在全市推广范围最大的文明祭扫方式,每年殡葬部门都会免费给哈尔滨市抚顺、保健等街道和社区发放近二十万张印制精美的清明祭扫卡。市民在卡上用心写下对亲人想说的话后,就可投进天堂信箱。
随着近两年党的廉政作风建设和群众路线教育的逐步深入,党员领导干部不再使用公车进行私人祭扫活动则是祭扫人数减少的第二个原因。记者前往哈平路殡仪馆,碰巧遇上哈尔滨市纪检委的工作人员进行“蹲点抽查”。该馆馆长单路告诉记者:“以前领导干部一来,随行人员和车辆会呼呼啦啦跟着不少。现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公车、公款、公物参与私祭行为实行零容忍,纪检人员一旦发现公车不会当场阻止祭扫,而是会在节后进行通报曝光和严格追责。”
常利平认为,年轻人对传统方式祭扫才能表达孝心的观念越来越不认同,则是集中祭扫人数逐渐减少的另一个原因。记者采访时也确实发现,进行祭扫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我这辈人的观念是清明必须烧纸,但年轻人就很容易接受网上祭扫、鲜花祭扫等新的方式。特别是雾霾日益严重的今天,年轻人的环保意识更强,所以我认为传统方式祭扫人数会逐年减少应该是大势所趋。”常利平说。
告别烟熏火燎 路有多远?
短短两年时间,哈尔滨市清明祭扫人数减少了20多万人次。长此以往,清明祭扫这一传统习俗是否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传统文化教育专家王纲认为,清明和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既是中华儿女共同认祖归宗的重要节日,更是一条维系海内外华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因此,清明祭扫作为中华几千年孝道的重要体现,其行为本身不应被否定,只是形式可以不断向低碳、绿色、阳光的方式转变。
在哈平路殡仪馆,记者看到依次排开的四个大展板中,今年才刚刚出现的“丝带”展板前人气最旺。将写有“父亲,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女儿××”几个字的丝带毕恭毕敬的粘到展板后,一位市民转身对同行的人说:“我看这招儿挺好,以后咱也别买纸了,就来看看咱爸,给他点个曲儿,送束花,献个丝带,就挺好。”还有意犹未尽的市民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亲手折上一只展翅的“仙鹤”,将身披黄丝带的“仙鹤”粘贴在展板上。为了让“仙鹤”“飞”的高远,有的市民粘贴时还要踩在工作人员事先准备好的凳子上。在皇山公墓等墓区,这样的丝带则可以直接绑在树枝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继鲜花等实物祭扫和网上祭扫后,“微祭扫”今年也成了不少市民的新选择。徐广梅表示,从去年开始,他们就与订阅量较大的媒体微信公众号进行合作,开通“微祭扫”平台,市民只要关注该公众号,点击“微祭扫”图标,就可为亲人进行微祭扫,并送上图片、鲜花或蜡烛,更可将“微祭扫”发至朋友圈与亲友分享。去年,有两万人进行了“微祭扫”,而今年这一数字可能会突破十万。
曾是传统祭扫方式忠实拥护者的中老年人中也有不少人有所动摇。专程从海南三亚飞回哈尔滨又忍受病痛折磨赶回齐齐哈尔老家给过世父母扫墓的刘先生表示,北方清明时节乍暖还寒,远不如此时已春意盎然的中原地区及南方适合扫墓,坚持清明扫墓,完全是受传统观念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我们家人正在考虑,今后延迟到春暖花开时节扫墓。”
种种迹象表明,告别烟熏火燎的封建陋习,在肃穆清雅中寄托哀思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希望文明祭扫之路距你我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