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策划】英杰就在我们身边

导语:

当兆麟公园的五彩冰灯带给人们仙境般的感觉,当靖宇大街的巴洛克建筑带给人们穿越时空的回忆,当赵光小镇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大豆之乡,当英杰乡村已经成为如诗如画的温泉旅游景区……可曾想到,我们一直在享受着先烈留给我们的福泽。李兆麟、杨靖宇、齐英杰、赵光……正是无数先烈们付出了鲜血与生命,我们今天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和平。当人们以先烈的名字来命名身边的公园、街道、乡村、城市,先烈的奉献、荣耀便与人们对他们的怀念、感恩一起融成了历史,融成了生活。
    又是清明。在我们祭奠先人的时候,我们也愈发怀念着为建立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英烈,就在我们身边;怀念,一直萦绕心间。让我们盘点一下黑龙江省以英烈命名的公园、街道、乡村、城市,重温一下他们的光辉事迹,抒发对先烈的景仰与热爱,用网络的表达祭奠敬爱的英烈们!

鸡东县银峰乡 以剿匪英雄李银峰命名

在鸡西市鸡东县,银峰乡颇为著名,这里旧时人烟稀少,故那时被称作“北大甸子”,直至1946年划为新兴区,1955年12月,为纪念在新兴区剿匪中牺牲的李银峰烈士,命名银峰乡。 据李银峰的战友钱志超回忆,李银峰最后一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是东进消灭牡丹江一带的流串残匪,由于匪徒被我军步步追击伤亡很重,跑到鸡西东南的鸡冠山上,冷枪冷弹不时地向城里飞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5月15日上午,我军发起攻击,土匪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全线崩溃,然而匪首意欲逃跑,李银峰立即率领一个连前往增援,在战斗中李银锋不幸胸部中弹,血染征袍,倒在血泊之中。后来,人们为了怀念李银锋,悼念李银锋烈士,把山下的一个小村子命名为银锋村,银峰乡也随之得名。

祝三乡以烈士李祝三命名

在大庆市大同区。为纪念李祝三烈士,将其生前工作过的肇州县第五区命名为祝三乡。原属肇州县管辖。1962年6月建立祝三人民公社。1965年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划归大庆市管辖。1984年改为祝三乡。李祝三(1906—1946),哈尔滨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活动于太行山区等地。1945年底奉命到东北任中共哈西地委组织部长。1946年1月1日,赴肇州县召开肇州县、郭尔罗斯后旗工作会议。因叛徒蓬世隆告密,1月4日晨,在地政科被捕。1月30日,被敌人残酷杀害。

绍文乡以以烈士田绍文命名

属富裕县。为纪念田绍文烈士,1947年富裕县政府将他曾居住过的“刘黄毛子屯”命名为“绍文村”。1955年改称绍文区。1958年成立绍文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绍文乡。田绍文(1907—1942),辽宁兴城人。1931年随舅父参加抗日武装。后投奔其兄田绍阳,到刘黄毛子屯落户。1937年春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三师八团团长王明贵(解放后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率领的部队。不久就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排长。1941年带领十五人进入富裕县,开展抗日活动。同年2月12日,化名邓海楼到前廉堡(今民乐村)宋甲长家当长工。1942年6月,被特务刘殿喜发现后不幸被捕。8月在齐齐哈尔就义。

雷炎大街以烈士雷炎命名

在海伦市区内。是以雷炎烈士的名字命名的。雷炎(1911—1939),原名李树。海伦市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九师师长等职。1939年初,任西征部队第四支队长。1939年2月17日率领八十多名骑兵从绥棱东山里出发,半夜来到海伦李老卓屯宿营。第二天被汉奸告密,七百多日伪军重重包围了李老卓屯。在突围中不幸身负重伤,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海伦人民为了怀念烈士,解放初期,将海伦镇的东西大街命名为雷炎大街。

亚臣路以烈士汪亚臣命名

在五常市五常镇。是为纪念汪亚臣烈士而命名的。汪亚臣(1911—1941),山东蓬莱人。幼年随母亲闯关东来到黑龙江。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抗日武装在五常县南山密林里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1934年被东北各路抗日武装推举为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首领。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的部队先后被改编为东北革命军第八军、东北抗联第十军,并任军长。1941年1月29日,和战士们被日军包围在蛤蜊河子,在突围中牺牲。

敬夫村以烈士赵敬夫命名

  在桦川县悦来镇。是为纪念赵敬夫烈士而命名的。赵敬夫(1916—1940),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五师宣传科长、师代理政治部主任、三支队政委等职。1940年7月,去德都县朝阳山参加三路军举办的短期训练班,被敌人讨伐队跟踪,并以优势兵力将三路军总指挥部包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率教导队掩护李兆麟顺利突围,后又指挥战士们分批撤退,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化一村以烈士张化一命名

 在尚志市苇河镇。原名三块石。1947年,苇河县(1948年3月29日被撤销,并入尚志县)政府为纪念张化一烈士,将三块石屯命名为化一村。张化一(?—1945),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大。中国共产党党员。1945年10月被中共松江省委派到苇河县任公安局长。同年11月16日,为平息国民党地方残余势力策动的武装暴乱,被匪徒杀害于县政府门口。

 惠桐村以烈士王惠桐命名

在尚志市长寿乡。原名长治屯。1952年为纪念王惠桐烈士,命名为惠桐屯。1958年更名为惠桐大队。1984年改为惠桐村。王惠桐(1912—1935),辽宁义洲人。东北抗日联军三军一师二团团长。1935年11月15日,二团在左撇子沟战斗中被敌包围,在击毙日军横山部队机枪队长古谷清一等三十余名日伪军后,在突围时,他子弹打光受伤被俘后牺牲。

 景周村以烈士穆景周命名

在尚志市苇河镇。原名四棵松屯。1947年,当时的苇河县政府决定,将穆景周烈士的就义地四棵松屯命名为景周村。穆景周(1891—1946),原名穆绍武,阿城人。1926年6月,中共北满地委创办《哈尔滨日报》,曾被聘为社长,同年在大连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并随军去广东。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与党组织接上关系,被中共哈东地委派到苇河县任县长。1946年1月16日,在回军警司令部途中,被匪徒绑架到四棵松屯。次日被枪杀。

东北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