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4月7日讯 6日,记者从哈尔滨市殡葬部门了解到,清明节小长假三天,哈尔滨市各殡仪馆和公墓共接待清明祭扫334100多人次,车辆62230台次,与去年清明小长假相比,祭扫市民增加72670人次、车辆增加15900多台次。
据统计,从3月21日至4月6日,清明节前后共有祭扫市民131万多人次、车辆257000多台次,较去年同期祭扫市民减少35000余人次,车辆增加1万多台次。祭扫集中接待期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连续两周来,主动错时错峰祭扫的市民越来越多,鲜花、音乐、祭思卡、黄丝带、微信等文明祭扫方式成为主流,市民祭扫更趋文明,焚烧冥纸现象明显减少,各殡葬场馆和墓区秩序井然。
很平安
集中接待期
未发生安全事故
据介绍,为全力实现平安清明目标,市政府成立由14个部门组成的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公安、消防、120、森警、志愿者等各行业派驻人员进驻场馆服务。市属7个主要祭扫场所实行网格化管理,所有部门均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做到万无一失。在向阳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员首次为祭扫市民设立专门点香处,最大限度减少火灾隐患发生。
据了解,哈尔滨市市民多习惯在清明节前祭扫,选在清明假期祭扫的市民,多为上班族和清明小长假期间外地回哈市民。“今年清明祭扫集中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3月28日、29日和4月4日、5日,错时错峰祭扫的观念深入人心,整个接待期未发生大面积车辆拥堵、踩踏、治安及火灾等事故,祭扫秩序井然。虽然小长假三天祭扫人数较往年有所增长,但由于疏导及时,管理得当,秩序明显好于往年。”市殡葬事务管理所所长常利平说。
更文明
低碳悼亲人
成祭扫绝对主流
摆上一束鲜花、点首亲人生前喜爱的歌曲、写下一篇思念的祭文、慢慢擦拭逝去亲人墓碑……清明小长假三天,记者走访多家殡仪馆和公墓,发现大多数市民用鲜花、音乐、祭思卡等绿色简约文明的祭扫方式取代了焚烧纸钱的旧习。
“爸爸,特别想吃您做的鸡脖子、土豆丝、疙瘩汤,但现在这种想法已不再现实,只愿来世还做您的女儿——爱女”……在皇山公墓设置的“天堂信箱”祭思板上,粘贴的张张祭思卡写满浓浓的爱寄往天堂;在哈平路殡仪馆,不少市民排队在桌前深情填写对逝去亲人的感怀和思念……
在今年新设置的黄丝带祭祀墙上挂满了千纸鹤和黄丝带,不少市民将写好祝福语的黄丝带挂在松枝上,用以纪念逝去的亲人;音乐点歌台前,《父亲》、《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一路上有你》等歌曲成了点播热门,在歌声中思念亲人也成了市民的主动选择。4月4日、5日两天约有近200人次参与点歌。
清明祭扫期间,哈平、向阳山、天河园、皇山4处殡仪服务场所和中央大街等处设置的天堂信箱收到的“祭思卡”近万张。此外,哈尔滨市5处主要殡仪服务场所销售鲜花超过2万枝。
新风尚
“指尖”微祭奠
朋友圈里寄哀思
在哈平路殡仪馆的广场上,有一幅印有二维码的海报,走近一看,原来是“微怀念”的宣传海报,前来扫墓的市民用手机只需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便可快速“微祭奠”。
今年清明节前,哈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和新媒体合作共同开发了多个微信祭扫平台——“微怀念”“微纪念”等,同时包括微社区互动留言功能。使用者通过平台,输入自己的姓名和被祭祀人姓名,选择一句纪念的话或输入个性化寄语,选择鲜花或蜡烛等电子祭品,点击“寄出”,就可以生成一个含有祭扫人和被祭祀人姓名的页面,分享到朋友圈,让家人、朋友共同纪念逝去的人。
在“微社区”里,微友小宇说:“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一次思念。这种方式简洁时尚很新颖。”微友涵涵说:“使用手机随时都能上网为亲人点香祭奠,既方便了身在外地甚至海外的游子,也可免去舟车劳顿,这种绿色祭扫方式更安全、文明、节俭。”
据市殡葬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微祭奠”平台的上线,给市民提供了一个方便、环保的祭扫方式,引导市民向文明祭扫方向转变。据统计,清明节期间,哈尔滨市约有两万多名微友采用“微祭奠”方式怀念亲人,“微社区”里也有近3000人互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