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周恩来在国旅楼顶平台俯瞰市容的大幅油画。潘翔提供

建成于1937年的新哈尔滨旅馆。潘翔提供
潘翔那格格
在哈尔滨,一说起老饭店,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首先联想到国际饭店。从远处看,它宛若一架硕大的“手风琴”,足以激起目睹者的幻想。它的历史长达70余年之久,曾吸引过国内外许多军政要人、名流雅士在此驻足,这当然是国际饭店的魅力使然。
国际饭店的嬗变
国际饭店,原名新哈尔滨旅馆(HOTEL NEW HAERBIN),位于南岗区红博广场西南角西大直街4号。在旅馆建成之前,中心广场周围已陆续修建了圣·尼古拉教堂(俄罗斯风格)、莫斯科广场(新艺术风格)、中东铁路理事事务室兼住宅(新艺术风格)、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折中主义风格)等建筑。该旅馆始建于1936年5月,1937年6月9日建成,由一位酷爱音乐的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彼·谢·斯维利多夫设计。最初,该饭店由一名无国籍外侨投资修建,但刚建起一层,因资金不足而停建。日本近藤林业公司从中看到商机,买下地基和图纸,投资100万日元继续兴建,施工人员为俄国人。该楼外部造型由连续多层阳台组成,阳台模拟手风琴琴键,正门两侧上方流畅的塑造线脚模拟风箱,是典型的融“新艺术”和“装饰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建筑,属于过渡类型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同时又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中哈尔滨城市建筑大事记中有云:“1937年10月24日,新哈尔滨旅馆开业,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共5层,地下1层,由于其建造年代始于日本占领哈尔滨之后,因而饭店的设计考虑了和式建筑的需求。建筑二、三、四层为客房层,设洋式套房和和式套房百余间。每式都分为几个等级,西洋式房费3.5元至15元,和式房费4元至20元。5层以餐厅为主,设大餐厅、小餐厅和和式餐厅、和式结婚礼堂和洋式套房14套。餐费标准为早1元,午1.5元,晚2元。当时的2元钱足以买一袋面粉,可见这个旅馆的房费和餐费实在不菲。
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旅馆停业。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以后,松江省卫戍司令部曾于此办工。1949年7月,哈市人民政府接管此楼,经过重新装修后更名为哈尔滨国际旅行社,主要接待各国外宾、海外华侨和国内司局长级别以上的干部。房费低廉,特等双人套间13元,甲等单人间8元,乙等6元,丙等5元,每室以两张床为基数,加一张床收2元。由于接待对象有限,因而房间利用率一直很低,每年都亏损。
从1957年至1960年间,曾改名为哈尔滨饭店,但门前牌匾并未更换,因此人们仍然习惯用“国旅”称呼。直到1978年省旅游局成立后,方更名为哈尔滨国际饭店。至2000年末,基于城市建设及体制等诸多因素,国际饭店开始停业。
老哈尔滨人习惯将1949年9月哈尔滨国际旅行社成立,至1978年改名为哈尔滨国际饭店这29年时间称为“国旅”时期。
毛泽东、周恩来“国旅”之行
最令哈尔滨人终身难忘的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国旅”之行。1950年2月27日下午5时多,毛泽东主席在视察了哈尔滨铁路工厂后,在周恩来总理和省市领导的陪同下,驱车来到“国旅”,乘电梯登上楼顶,站在撒满厚厚积雪的平台,迎着凛冽的寒风,俯瞰了哈市的全貌。时任哈尔滨市市长的饶斌向毛泽东主席介绍了哈尔滨行政区域划分和工厂的分布情况。当时毛泽东主席问:“哈尔滨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外国人?”饶斌回答:“全市有60多万人口,外籍人口1万多,分属十几个国家,其中俄国人最多。”毛泽东主席边看边向省市领导同志讲:“要把这座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短暂的停留后,毛泽东主席回到南岗区颐园街1号住处。从地理学概念而言,“国旅”位于南岗区哈尔滨的最高点,5层楼的饭店当时可是最高层了。毛主席的此番光临,给“国旅”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颐园街1号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二楼,展有一幅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登上“国旅”楼顶平台俯瞰全市的大幅油画。据馆内工作人员回忆,该油画是1980年请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一位柯姓画家,根据跟随毛泽东主席工作13年的警卫员李家骥的回忆创作的。据说创作的时候,画家为了画作的情景逼真,还请了两名模特站在五楼平台模拟了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不到两年,1952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为主持中长铁路移交仪式,再次来到哈尔滨,下榻“国旅”320房间几个小时。总理在当日下了飞机后,直接参加了仪式和各种活动,直到翌日凌晨4时才回到“国旅”房间休息,这时时针已指向1953年的元旦。“国旅”的地理位置是黄金地段,每天早晨4时多就有往来摩电穿行发出的高分贝噪音。为了不影响总理休息,郭林军副市长通知电车公司,这一天要破例晚出车2小时。当然,总理并不知道此事,如果他知道了这种特殊化,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当天早晨,周总理6时起床,6时30分到苏军烈士墓敬献了花圈,8时便乘飞机返回了北京。
名流雅士“国旅”留痕
据国际饭店原党组书记权连枝整理的《哈尔滨国际饭店史话》记载,上世纪50年代舞会盛行,每周六“国旅”都在五楼举办一次舞会。招待的主要对象为中央省市级领导和中外宾朋,朱德、李立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国旅”的舞厅跳过舞呢!宋庆龄、彭德怀、贺龙、滕代远、梅兰芳、艾青、贺敬之等国家领导人及文艺界知名人士也曾在“国旅”下榻。那时,“国旅”主要接待旅行团,清一色的是前苏联旅行团,每年有十几批,200多人。人数最多的是1960年,共接待了20多批400多人。那时接待的前苏联旅行团,经常在五楼看皮影戏,主要剧目是《秃尾巴老李》和《鹤与龟》。接待其他国家外宾经常举办一些舞会,中间间或也穿插一些小杂技和小魔术表演。
“国旅”除了接待旅行团以外,还接待过一些外国文艺团体和体育团体。这些团体的行为也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文革”初期,来哈访问演出的日本齿轮座话剧团入乡随俗,人手一份“红宝书”和“毛主席语录”,每天要念几段。吃饭时排着长队,搞三敬三祝。现在看起来,挺滑稽的。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大批朝鲜军官家属(包括南日将军夫人)长期住在“国旅”。不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又有大批前苏联专家在“国旅”安营扎寨。直到1955年2月“中苏友谊宫”(现哈尔滨友谊宫)建成之后,才真正缓解了“国旅”的接待压力。
烹饪摆台有绝活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国旅”餐饮菜肴和服务一直在我市处于领跑地位,俄式西餐烹饪制作堪称一绝,以特级西餐技师林培基为首的一批西餐厨师团队远近闻名,他是东北地区烹饪界的知名人物,后被选为省政协委员。继林培基之后,中餐著名烹饪技师于春圃也被选为省政协委员。他以鲁菜、东北菜高超的厨艺成为中餐厨师队伍中的翘楚。当时“国旅”厨师多数为“闯关东”来哈尔滨的山东人,所以这里的中餐融入了浓厚的“鲁菜”元素。尤其是“国旅”那香味四溢的宫庭飞龙酒锅、串烧梅花鹿肉,冒着气,滋啦滋啦地响,吸引了客人的目光。
上世纪50至70年代,“国旅”的餐厅摆台服务很有名气,涌现出很多中西餐摆台技师和专家,摆台服务水平堪称一流。
如今的国际饭店,被湮没在一幢幢摩天大楼之中,很容易被人们忽略而过,这就是沧海桑田的变化,但我们还是希望将国际饭店的历史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