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9日讯(记者 包海多)海浪轻轻,海鸥盘旋,海风拂送,鲜花相伴,在浩瀚的海洋中,逝者悄然安息——这就是海葬。
4月18日,东经121°43′、北纬38°47′,黄海海域,温暖的阳光洒在海面上,在鲜花、海鸥和音乐的陪伴下,102位逝者的骨灰被缓缓撒入大海。这是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在大连市举行第15次海葬活动,也是哈尔滨市自2009年开展海葬业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葬活动,参与家庭、人数和抛撒骨灰数量都是最多的一次。其中有10份逝者骨灰由海葬工作人员委托代撒。
据统计,7年间,哈尔滨市已有493位逝者安然而去,魂归大海,亲人们也把哀伤与思念撒向大海。

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在大连举行第15次海葬活动。
哈尔滨从2009年开始举办海葬活动,并且每年清明节期间,都会组织两到三次的集体海葬活动。据统计,从举办活动至今,哈尔滨已成功举办15次海葬活动,共有493份骨灰抛撒大海。
海葬是如何进行的?据介绍,根据流程,有意愿将先人骨灰撒海的市民可拨打哈尔滨市殡葬服务专线963913报名,携带本人身份证,填写海葬活动报名表,并签订海葬合同。在海葬举行前一天,市民先领取骨灰,并在哈尔滨火车站集合,统一乘坐火车赶赴大连。海葬举行当天上午,殡葬事务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家属携带骨灰在大连港码头上船,到达国家海洋局指定抛撒地点老偏头海域。举行简短庄重的告别仪式后,家属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将骨灰装入环保降解罐,在骨灰上撒些花瓣,根据工作人员事先编号的顺序依次将骨灰撒海,让骨灰同美丽的花瓣一起撒进大海。
随着资源的紧缺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所长常利平认为,推行海葬等生态葬方式是今后的必然趋势。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哈尔滨选择海葬等总数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总数不算多。常利平说,生态葬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思想观念的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

骨灰同花瓣一起撒进大海。
“你可以跟海水到世界各地旅游了”
2012年的清明节,遵从父母的遗愿,张先生兄妹三人参加了哈尔滨在大连组织的海葬活动,将逝去父母的骨灰抛洒到大海。今年是父母去世三周年忌日,兄妹三人又再次来到了这里。从哈尔滨出发开始,一路上,张先生一直手捧大束黄菊,当船行驶到指定地点时,张先生的眼镜湿润了。“我要跟他们说说,家人一切都好”,张先生说,父亲退休后曾经希望到全国各地旅游,如今心愿终于得到了满足。父亲生前曾跟家人谈过自己的身后事,一向豁达开朗的父亲说,“去世后不要埋,往青山碧水之间一撒,多好。”母亲跟父亲感情深厚,这回两人终于可以跟海水到世界各地旅游了。
在采访中,张先生说,明年自己就60岁了,不能再来海上祭奠,希望将来在哈尔滨能建立个海葬纪念地点,可以凭吊亲人,总要有个地方寄托念想吧。
“让大海满足父亲心愿”
在去往大连海葬的路上,一对母女始终挽手前行,女儿刘璐陪伴母亲来到海上送别父亲。她说,父亲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调解员,去年8月因病去世。因为父亲生前曾在大连工作过,也在那时爱上了这片大海。为了圆父亲生前的遗愿,刘璐和母亲一起今年报名参加了海葬活动。
当时,刘璐最担心的就是母亲情绪过于激动,“到了现场,看她还好”。不过,她也留意到,在父亲的骨灰撒入大海时,母亲悄悄流下了眼泪,并且喃喃地对着大海说,“你就留在这片你最爱的大海里吧,明年我还来看你”。
“我要伴着海水回故乡”
在参加海葬人群中,今年特别出现了一个朝鲜族家庭。朴氏姐妹二人和堂弟一同来为爷爷奶奶送行。作为爷爷奶奶最疼爱的两个孙女,姐妹俩在父母的叮咛中,报名参加了海葬活动。姐妹俩说,爷爷奶奶都出生在韩国,生前也一直向往家乡,这次终于可以让二老顺着海水回归故里。
对于海葬,姐妹俩说,随着观念的转变,这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用这种绿色、环保、文明、洁净的方式来纪念先人,会更深入民间,“以后我们可能也会选择海葬”。
代撒委托业务快速增长
据统计,今年清明前后两次海葬活动中均有10份骨灰代撒业务。选择这项业务的家属多为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或有晕船症状,无法参加海葬活动。也有家属担心伤心过度,承受不了过度的伤痛,而选择这项业务。骨灰代撒业务也从去年开始成为常态开展的服务项目,随着市民对殡葬服务人员信任度的不断提升,选择这项业务的市民也越来越多。2013年,5份;2014年,14份;今年,20份。
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从第八次海葬活动开始就有市民拨打殡葬服务热线963913,希望能够委托殡葬部门工作人员将逝者骨灰代撒大海。经过殡葬部门认真筹备,在完善了相关办理代撒骨灰业务的代理协议内容后,今年正式推出了骨灰委托代撒业务。每份骨灰基本撒海费用为800元。工作人员在海葬骨灰撒海过程用照相机全程记录,照片资料将交给逝者家属留存纪念,并为家属发放海葬证。
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根据市民需求,他们将继续细化工作服务细节,在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将推出骨灰代撒业务,有需求的逝者家属可随时拨打热线申请。
纪念需建载体留存海葬文化
近年来,越来越少的墓地资源和高昂的墓地价格迫使人们转变观念,哈尔滨市开始尝试多种形式的殡葬方式改革,如树葬、海葬、花坛葬、壁葬、草坪葬、塔葬等等。海葬作为环保、生态的绿色殡葬方式越来为人们所接受。
2009年4月1日,哈尔滨首次在大连举行骨灰撒海活动,当年举行了两次海葬活动,撒海骨灰数仅为10份。此后,这一数字稳步上升,2010年,海葬32位逝者;2011年,39位;2012年,46位;2013年,95位;2014年,118位;今年,153位。今年哈尔滨市海葬数量明显快速增长。
记者从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部门获悉,今后哈尔滨市将根据报名骨灰撒海的人数,每年都将在清明节前后适时组织撒海活动。在海葬活动中,殡葬管理部门特别制作了海葬证留存逝者家属作为纪念。目前,殡葬管理部门也着手开始研究建设纪念墙,以此留存海葬文化,为越来越多选择海葬的市民保留一份精神财富,也引导更多的人以海葬这种利国利民的方式告别。
扶持推进海葬还需政策跟进
海葬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于树葬、花葬和草坪葬等生态殡葬方式,海葬投入少、无需后续维护,依然是生态殡葬方式中的较佳选择。
可以粗略测算———树葬面积基本占用0.3平方米左右,493份骨灰总共也就占用不足0.3亩左右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实际等于新增了0.3亩的绿化;倘若均以旧俗入葬墓地,墓葬面积基本占用3平方米左右,以一亩地可建200个墓穴来算,493个墓地就需要占用土地接近四亩;如果骨灰撒向大海,就等于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都被节省了下来。
今年清明节前,民政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清明节工作的通知》称,要大力宣传文明低碳祭扫,广泛宣传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大力推行树葬、骨灰撒海等节地生态的骨灰处理方式。殡葬管理部门预计,明年海葬需求还将快速增长。海葬虽然不是主流殡葬形式,但随着环保理念的日益推广,哈尔滨市海葬比例有望逐渐提升。从用经济杠杆引导人们参与生态葬的角度来说,政府补贴政策应及时跟进,这既能体现政府的价值导向,也表达了政府的肯定和感谢,同时可以给予死者家属极大的心理安慰。
同时民俗专家也提醒,在强调海葬方式时,也不能操之过急,从传统土葬到现在火葬逐渐被接受,经历了几十年时间。海葬被大众所理解也需要时间,需要政府倡导绿色殡葬理念和政策扶持。
记者手记
“绿色殡葬”当倡导
从土葬,到火葬,再到树葬、鲜花葬、海葬等绿色殡葬形式,冰城市民的“生死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不过,数千年形成的民俗,要一下改变,可以说如愚公移山。
在今年清明节前后,各媒体报道的大学生葬礼主持人、遗体化妆师受到关注,这让人感慨,新生代冰城的观念改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不过,采访时,这些大学生也告诉记者一个细节:家人虽然支持,但父母还是悄悄塞给她一道符。
从传统观念来说,“入土为安”、对先人的敬畏深深存在国人的心目中。但从目的来看,让故去的亲人安息,回归自然,这与海葬、树葬没有什么不同。而与土葬等传统殡葬方式相比,海葬既节约了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亲属节省了一些丧葬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在采访中,殡葬管理部门负责人曾感慨说,人生最应该去看的三个地方,就是医院、监狱、殡仪馆,体验健康、自由和生命的意义。对于亲人,对于生命,我们何不在生的时候更强烈地表达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