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4月20日讯 那是1991年深秋,莫斯科的天气已经很凉了。
一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每周两次于暮色中来到栏杆市广场。莫斯科地图上自然没有这个地名,这类地道的中国式地名大多是使馆不懂俄语的专职司机的大作。
小伙子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苏联常驻的记者。栏杆市广场一角破败的楼房里有几间教室,除了桌椅黑板,讲台上还有一部汽车发动机。
对小伙子来说,驾校每次两个多小时的理论课倒不是很吃力,难过的是下课后赶回记者站要坐一个半小时地铁,下了地铁还要走20分钟。那个年代的夜晚,想在莫斯科街头找点吃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来就有胃病,被饥饿折磨了几次后,小伙子情绪越来越差,连即将摸到方向盘的兴奋感都变得很弱了。
有一次走进驾校前,小伙子眼前一亮,看到了一家“博林店”。虽说俄语软饼这个词没学过,橱窗上的盘子刀叉贴画传递的可是实实在在的温饱感。从此,小伙子每次上课前,都会到博林店排队买两张热乎乎的上面还浇着蜂蜜的软饼。
有一次,饥肠辘辘的小伙子按算好的时间来到博林店。没想到的是,队伍比平日长了好多。上课是无论如何不能迟到的。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小伙子随着队伍一步步向窗口挪动。
还差两三个人就可以买到软饼了,必须快步赶往驾校的时间也到了。小伙子叹了口气,走出队伍。
“年轻人,排了这么久,为什么放弃了?”
小伙子背后传来问话声,语调很平和,透着些许严肃。他回头一看,说话人是一直排在自己身后的那位中年男子。朴素的打扮,十足的书卷气,面容和语调一样,平和中有严肃。
解释完因为要上课不能再等下去了,小伙子拔腿就走。没想到的是,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了他的胳膊。
中年男子拉着小伙子快步走到窗口前,不容置疑地对里面忙得满头是汗的妇女大声说道:“女公民,这位年轻人要去上课不能再等了。让他现在就买,我到队尾重新排队。”
20多年过去了,小伙子也到了博林店里重新排队者的年龄,或许他都可以给当时的那个人当大哥了。每每想起莫斯科栏杆市那家博林店,想起店里平和中透着严肃的语调,想起那只抓过自己胳膊的有力大手,总会有两个问题一起涌上小伙子心头:你如此彻底地做过好人吗?你这一生还会遇到第二个如此彻底的好人吗?
“是他还是她?还在世吗?
哪一个角落是他们的家?
啊,也许他们早已枯萎了,
一如这朵不知名的小花?”
(本报注:文章结尾处诗句引自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小花》)
转后的话
4月19日《人民日报》第七版“旅人心语”栏目刊发了署名梁赞的《重新排队者》。经了解,梁赞是我们黑龙江富裕县人、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吕岩松的笔名。
读后颇有感触,尤其文章结尾处“小伙子”心头涌起的那句“你如此彻底地做过好人吗?”,让人内心深处有一种久违的悸动。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曾遇到过“重新排队者”这样的好人,在我们艰难时或困窘处用“一只有力的大手”拉过我们一把,让我们至今回忆起来仍心生温暖和感动,一直激励我们也做一个“彻底的好人”。
转载《重新排队者》之际,本报请您也来讲述自己“印刻在心底的感动”,把那位你人生中“彻底的好人”介绍给大家。本版将陆续刊发,请不吝赐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