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4月21日讯 小A(化名)是一名高三学生,平日里性格开朗、爱说爱笑、急脾气、热心肠,有一群好朋友。近2个月来,小A的情绪越发高涨,天天笑嘻嘻地说自己精力特别充沛、思维敏捷,就算晚上不睡觉第二天也不累;平时爱帮助朋友,请客吃饭、送礼物,甚至送钱给困难同学也毫不犹豫;家里的大事小情她都想做主,集体活动也要她说了算,可是这样一位“小能人儿”却被家长送到了哈尔滨市南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心理科住院治疗,经该院院长王新本仔细询问,诊断小A为躁狂发作。王院长说,躁狂发作的特征是心境高涨,思维加快,活动增多。主要表现为心情特别好,脾气特别大,自己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认为自己本事非常大。用小A自己话来说,就是“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我的心也开了”。春季是情志疾病的高发与高复发期,此外,小A发病还有高考压力的原因。
代谢进入旺盛期情志疾病高
王新本院长说,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与人的情志变化关系密切,人体的肝气与春季相对应,与风、木同气相求。春季阳气来复,风气流动,万木生发,如果风的流动、木的生发遇到阻隔,风就会变成涡流,木就会变得弯曲。人体肝气不舒、情志不遂就会发生情志疾病;另外从春季到夏季转变的这个季节,时雨时晴,阳光不充足,加之温差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波动;同时人体代谢进入旺盛期,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易引起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调、七情的失衡,如果此时未能很好地自我调节,情志疾病常会出现高发、反复、或加重。
情志疾病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王新本院长说,情志病包括:⑴因情志刺激而发生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⑵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冠心病)、眩晕(高血压病)、消渴(糖尿病)等身心疾病;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现代研究证实,多数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其中关键就有精神(情志)因素。
饮食“养阳”赶走情志疾病
王新本院长说,首先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调畅情志。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春天是生命萌发的时令,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该入夜即睡,早些起床,披散开头发,揭开衣带,舒缓形体,漫步庭院,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多施予,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
王新本院长说,另外还要从饮食药物上进行调养。中医理论根据四时变化的特点,总结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春季阳气初生,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应因势利导,顺应肝的生发之气。《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意思是说甘味能缓急,肝气急可用甘味食物、药物以缓解之,如甘草、大枣、粳米、牛肉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意思是说辛味能发散,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舒达肝气可用辛味的药物、食物以发散之,如用桑叶、菊花、生姜、大葱、鸡肉等升散之品调动人体阳气,调和气血。
治疗情志疾病可试试中医
王新本院长说,对于情志疾病的治疗是“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当“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身并治,方能标本兼治”。中医观念认为,人体心身为统一整体,所以治疗情志疾病要采用心身同治的方法,用药治疗病症的同时心理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为了可以更好的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建议此类疾病长期不愈或较严重的患者采取住院治疗,不仅便于使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更重要是患者可以随时与医生交流、利于医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真正做到“心身并治”。
情志类疾病别拖着不看
对于情志疾病,王新本院长说,部分人群存在认识不足,有的不承认本人或家属有此类疾病,不愿治疗或根本不治疗;有的身患此类疾病,竟混然不知,而以其它疾病治疗;有的不能持续用药、随意增减药物等,以上种种类型导致患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对于病程短或症状轻的患者住院治疗,多可达到临床痊愈。对于病程较长或症状较重的患者,建议住院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待病情平稳出院后,严格按医嘱治疗,定期复查,一般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