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苏里江上浪花飞。

白鹭惊鸿过。宋顺辉 摄

湿地美如画。宋顺辉 摄
黑龙江日报4月22日讯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来了。黑龙江地处祖国东北边陲,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创造了龙江的大湿地、大森林、大湖泊、大草原、大界江、大冰雪等独特的生态资源,其中大小兴安岭及三江湿地对我国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我省正踏着春天的脚步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为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全省人民在生态省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涌现的感人故事,本版从今日起推出《生态龙江·最美故事》专栏。
“北疆边陲哪儿最美、哪儿最美?河套风光最明媚、最明媚,水到这里不愿流、不愿流,人到这里不想回、不想回……”
谷雨时节,春汛水暖,万物生发。记者走在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庆丰农场著名的北大荒文化地理标志之一的原始河套,眼前江水盛大,十余条汊河交错相通,蜿蜒至远,水天相连。一群北归的大雁从天空飞过、三五野鸭在水面划出优美的弧线,恬静秀美的原始风貌令人心旷神怡。
这片位于庆丰农场东北角的原始河套,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与俄罗斯隔乌苏里江相望,大穆棱河在这里入乌苏里江。野生林密布在大穆棱河入江口两岸、乌苏里江沿岸,有的地段的低山丘陵靠近岸边,水波、树影、岗峦相互辉映,野生林地、湿地湖泊、大小汊河浑然一体。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孕育了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加上人烟稀少、人迹罕至,庞大而神秘的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据当地渔民陈国才介绍,这里野猪、狍子、獾子、野鸡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鱼产丰富,“三花五罗十八子”素有盛名。今年3月以来,渔民们喜获头彩,已捕获江鱼4万多斤。
农场旅游局局长戴小兵告诉记者,若盛夏时节,走进汊河,映入眼帘的是蜿蜒曲折十八里,700余亩荷花竞相开放,接天莲叶无穷碧,蔚为大观。泛舟其间,赏荷花,闻荷香;临河垂钓,闲情逸致,良多趣味。
野生林地内久远的战壕、掩体交错纵横,这里曾经是日本兵修筑工事防止苏联红军渡江的军事重地。在珍宝岛战役期间,这里曾一度是农场民兵积极战备的前沿阵地。荒芜丛生的野草,含蕾初开的野花,深深浅浅的战壕,默默诉说着一段往昔的沧桑。
顺着弯曲的小路走进原始河套核心区,岛滩上的野生林新枝吐蕾,中国界碑像一个忠诚的卫士矗立在乌苏里江江畔,游人多在此拍照留念,江水清澈怡人,蓝天、白云、树影倒映其中,偶有渔船划破江面的宁静,掀起飞溅的浪花,惊起岸边数只水鸟,恰如一幅墨韵淋漓的写意山水。
这段江面宽广辽阔,水流平稳,便于航运,分别在三股流、三嘴子、柞树岗、鲶鱼窝、何家岗、撂荒地、北大通河口等地八处设有中俄国际航标,是军事巡逻、捕鱼、运输的重要航线,可以通往虎头地下要塞、珍宝岛风景区。
2010年,电视剧《夺粮剿匪记》影视基地在此搭建,开机拍摄。影视基地背靠乌苏里江,四周绿杨环绕,一排排“马架子”是当年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初期艰辛生活的再现。
为了整合有效资源,推进生态旅游。近年来,庆丰农场以加快推进旅游名镇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为重点,精心规划旅游产业精品线路,发挥区位、地缘、资源优势,让生态旅游业成为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拉动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4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同比增长8%。
为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和资源潜力,农场制定了《农场旅游产业推进实施方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四个融合、一个推进”的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地布局旅游产业项目,做到了旅游与资源相融合、旅游与规划相融合、旅游与项目相融合、旅游与产业相融合,推进“边塞绿都魅力庆丰”旅游名镇建设。
农场精心规划旅游产业精品线路,着力推进围城旅游文化和围路旅游文化建设。围城旅游文化即依托海拔128米的清峰山,突出绿色生态、自然山水和现代生活等特色,着力打造城郊、休闲、娱乐、万人绿色生态旅游城镇,发挥清峰山生态园林、健身苑、文化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景点优势,以美景汇名气,以地缘聚人气,以资源聚财气,彰显地域旅游特色,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旅游新项目,提升旅游产业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围路旅游文化即依托通过辖区的虎林至虎头地下要塞、虎林至虎林口岸两条公路,提档升级现代化大农业旅游观光展示区建设档次,推动旅游业与农林牧渔第一产业融合发展。
三年来,农场先后投资1亿多元,在虎林至虎头地下要塞公路沿线加快推进融合现代农业、现代农机、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瓜果采摘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化大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景区又一窗口。农场建立商务旅游招商项目库,为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这个农场还注重培养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鸵鸟蛋雕刻工艺品、鸵鸟皮制品、鸵鸟肉制品、大荒龙豆粉等系列产品成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