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24日讯 在伊春乌马河区找蒋永彬,只要提“林改第一人”,那指定有人给你指道。4月12日,记者就试了一把,果然被指到沟里去了。
在乌马河林业局翠岭胜利沟,蒋永彬热情地迎上来,他穿着湿漉漉的水衩,手里还拎着个塑料箱,在外日晒雨淋,他已经成了黑脸汉子。“走,见识一下我养的冷水鱼,今天有顾客预订了10斤鱼,跟我去看看。”
从这个42岁的中年人脸上,根本看不出他曾是这个小林业局里的正科级干部,那已是6年前的事了,他任所长的经营所,在册职工就有200多人。
一网下去,蒋永彬捕到一条大细鳞鱼,他捧起大鱼给记者看。“你猜猜这条鱼能卖多少钱?”“几百元吧?”记者答道。“这条鱼最起码5斤重,市场售价220一斤,最起码能卖到1000元以上,这么大的细鳞鱼不多,市场上供不应求。”讲述时他满脸的兴奋和自豪。
眼前的蒋永彬俨然是位“渔民”,谈起冷水鱼养殖头头是道。这里山好、水好、空气清新,他已经离不开这个根据地了。他全身心投入到冷水鱼养殖当中,一边研习养殖技术,一边精心对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渐的他成了冷水鱼养殖的土专家。
成为正科级干部,这对21岁就在林业局的蒋永彬来说,也算事业有成了。但他毅然放弃了刚刚开始的“仕途”,离开办公室,投入大森林。他当时只有一个愿望,给这些几辈靠砍林子吃饭的乡里乡亲,趟出一条与山林共繁荣的生存之路。
2006年4月,当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第一槌敲响时,蒋永彬率先签下林改的第一份合同,承包了9.3公顷林地,成为林改第一人。三年前,当伊春提倡“学习马永顺精神,开展第三次创业”时,已是乌马河经营所所长的蒋永彬主动向区委、区政府申请辞职,开始了他艰辛的创业之旅。他通过集资入股的形式筹措资金60万元,先后建成林蛙孵化场、越冬池43个、冷水鱼池3个,清理河道6公里。他往冷水鱼池、河道等处投放种蛙5000余只,细鳞鱼、泥鳅等鱼苗3500余斤。2013年,他又通过集资入股的形式筹集资金40万元,对该基地进行完善,引进新品种,丰富养殖种类,又往冷水鱼池中放泥鳅3700余斤、山鲶鱼1000余斤、鲤鱼1500余斤、细鳞鱼1700余尾、柳根鱼4200余斤,投放林蛙幼蛙15000余只。
这几天气温回升,林蛙越冬池冰面已经融化。为避免池内的林蛙被人盗走,蒋永彬几乎是将身子长在了这里,一天到晚地巡视,一遍又一遍地溜达,生怕自己的林蛙宝贝被盗走。
蒋永彬的基地为自然水域,水温低,他凭借流水养鱼,充分利用冷水鱼池和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了饲养成本。而且,这些鱼池水系贯通,上游的河水源源不断而来,保证了水质优良,他实现了冷水鱼的健康养殖。
在冷水鱼养殖上,蒋永彬信心十足,他看到了冷水鱼养殖的美好前景。目前,冷水鱼养殖是冷门,全市对冷水鱼类品种的养殖需求与日俱增,他看到了这里面的巨大利润空间,逐渐尝到了冷水鱼养殖销售的甜头。
蒋永彬在乌马河镇内开了一家翠岭冷水鱼专卖店,店内存有细鳞鱼、泥鳅等品种,顾客在店内即可买到冷水鱼。还有一些酒店的经营者到基地提货。顾客也可以打电话订购现货,新鲜的冷水鱼即可送货上门,这种直销方式受到酒店、度假村经营者的欢迎。
在记者采访当中,蒋永彬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接听以后异常欣喜。原来老顾客给他带来了一个好生意:老顾客订购了10斤林蛙油。蒋永彬说林蛙油一斤要卖到3000元,这笔买卖就会为他带来3万元的收入。2014年,投入到冷水鱼基地内的鱼开始有了收益,黄泥鳅一斤卖到了90元、柳根卖到了50元、细鳞鱼卖到了200元。基地和冷水鱼专卖店每天至少也要卖几十斤鱼,销售好的时候数量在百斤以上,欢蹦乱跳的鱼儿变成了一张张百元大票,年销售额超过了10万元,两口子乐得合不拢嘴。
志在山水田园的蒋永彬,把根深深扎根于大山,却把眼光放到大市场上。除了在基地内忙碌,其余的时间,他都用在了考察市场、联系销路上。两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嘉荫、大平台、牡丹江、清河林业局及丹东等地,问价格、看市场、进鱼苗,如今,他对冷水鱼市场行情一清二楚。在鱼的一进一出过程中,丰厚利润也就源源不断而来。
基地建大了,用工自然多了。如今,蒋永彬常年雇工4人,临时雇工超过了100余人(次),在他创业过程中,也为这里的富余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一大批职工自主创业。
林区停伐后,人往哪去,钱从哪来?蒋永彬的实践,尝试着解答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