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9日讯 “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笔记本上,刘羲檬写下激励自己的话语。
10年,刘羲檬一直在“含泪奔跑”,过程很艰辛,故事却很温暖。
刘羲檬三岁时,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父亲出外打工,自此失去了联系。五岁时,能抽空来照顾母亲的亲戚们也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天天守在妈妈身边,家里的重担落在刘羲檬稚嫩的双肩上,让这双本来应该摆弄玩具的小手,过早触摸到了生活的艰辛。
“我没有尽到一点儿母亲的责任,相反拖累了孩子10年。女儿的童年被我剥夺了,少年时代也被我剥夺了,我对不起她!”谈起女儿,刘羲檬的母亲王艳春泪如雨下,用完全变形的手艰难地拽过一张卷纸,低头擦拭泪水。
王艳春记得,女儿四五岁时,就开始学着煮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
六岁时,刘羲檬的亲戚把广北小区向阳的平房腾给这娘俩居住。因为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刘羲檬每天都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时间稍长,要洗脚、洗澡、剪指甲。由于抱不动母亲,正常人的一次很平常的如厕,在这娘俩的眼里,就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每一次都历尽艰辛。有时因为力气用尽,母亲身体失去平衡摔倒,为了不让母亲受伤,刘羲檬用瘦弱的身体承受倒下的的母亲和沉重的椅子,腿脚、胳膊、手甚至是脸上,经常被椅子划伤砸伤,留下青紫的印记。
很快,小羲檬到了小学三年级,县政府照顾这娘俩,将她们安置到东山社区廉租房居住,可是这里距她上学的第一小学有三里左右,照顾母亲、还要完成学业,让这个九岁的孩子难以承受。为了不让母亲饿肚子,她早上都会做出两顿的饭菜,上学前,将中午的饭菜摆在床边母亲伸手能够到的椅子上,晚上放学,她几乎每次都是第一个冲出校园。
听说按摩会减轻母亲的病痛,刘羲檬十岁时便学会了中医按摩,每天她用自己稚嫩的小手揉、点、按、压着妈妈的穴道。20分钟左右的按摩,常常是浑身大汗,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羲檬几年的坚持下,王艳春已经可以借着外力走几步了。
压力之下,刘羲檬学会了乐观地面对生活磨砺,更以阳光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人。在邻居的眼里,她不但能独立操持家务,还能帮助邻里做很多事。修马桶盖、清理抽油烟机……这些居家难事,刘羲檬做起来得心应手。班级里,刘羲檬被同学们选为团支部宣传委员,并担任语文课代表,历经磨难的小姑娘较同龄同学懂事早,课间,经常看到她安慰想家的外地同学。由于表现优异,她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团员”和“优秀共青团干部”。
“他对母亲的孝行、对母爱的感悟,能净化人的灵魂。”班主任老师称赞刘羲檬是“顶天立地的好少年”。
70多岁的邻居大妈,感慨自己活了那么大的岁数,没见过刘羲檬这样的孩子。
“妈妈在,家就在,听说高中实行封闭式管理,需要住校,我决定带着妈妈一起上学!”刘羲檬的眼中流露出坚定的神采。
记者手记
在肇源,谈及刘羲檬,记者听到最多的字眼是“大孝”。有人感叹:“一天两天的孝叫小孝,长年累月的孝就是大孝。”
一个14岁的女孩,用自己10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刘羲檬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加上母亲朴素的教育,让她始终在心智健康地成长,“孝敬、坚强、乐观”,她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恰恰是不少同龄人所缺失的,甚至是一些成年人难以做到的。“80后”、“90后”的孩子,个个是父母掌上明珠。天长日久,许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却忘记了照顾父母也是理所应当。让人欣慰的是,尚有“刘羲檬们”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注解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让其不断深入人心。
一个热爱母亲的人,必然会担当更多。有所担当,方能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