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央视评嘎丽娅:和平天使青春定格在17岁
2015-05-04 17:22:56 来源:光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有一座高耸的雕像,叫做和平天使嘎丽娅,雕像下方有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亲笔题词。嘎丽娅是怎样的一位少女,为什么能够得到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的尊敬和怀念?

  这是嘎丽娅唯一一张存世的照片,拍摄的时候她15岁,旁边的是她的哥哥张国列。1928年,嘎丽娅出生在中苏边境黑龙江绥芬河,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苏联人,父母开着一家俄式餐馆,在当地算是个富裕家庭。1934年,6岁的嘎丽娅开始在绥芬河俄侨学校读书,格外招人喜爱。

  照片中的嘎丽娅透过美丽的眼睛恬淡地注视着这个世界,除了这道让人无法忘怀的目光外,我们已经很难找寻到她在这个世间曾经来过的其他物证。在绥芬河各类档案和历史资料中,这是1955年时留下的唯一一段有关于嘎丽娅的记载:

  “大女儿17岁死的,叫嘎丽娅,没有中国名字,在苏军进攻东北时被人打死,当时苏军司令官叫她去北山劝日军投降,不知怎的被打死。”

  这段记载的讲述人叫张焕新,是嘎丽娅的父亲。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8月9日凌晨,苏军调动158万大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当时日军残部决定退守中苏边境的天长山要塞,负隅顽抗。

  日军撤退到天长山要塞时掳走了150多人,当中有不少嘎丽娅的同学。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苏军决定寻找一名懂日俄双语的翻译,协助苏军使劝降日军。

  嘎丽娅会中、俄、日三种语言。当年的同学回忆说,早在学校里,嘎丽娅就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她经常唱起《白色的刺槐花》中,这样两句:“白色的刺梅花,美丽的花,炸弹落下了,美梦摧毁了,洁白的花朵在硝烟中盛开,我们的战士不惧怕。”

   嘎丽娅的弟弟张树列回忆说,苏军想要与日本军队谈话,于是求助了会日语的嘎丽娅。得知这个消息后,嘎丽娅的妈妈跟嘎丽娅换了头巾,把自己新一些的头巾给了嘎丽娅。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