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林甸农民办起村史馆 老物件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2015-05-10 09:22:50 来源:大庆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0日讯 林甸县花园镇,有个火箭村。小村不大,却有自己的村史馆。村史馆里的展品,都是村民们用过的老物件。年代久远的,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村里都是山东人

  火箭村,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村民,都是从山东蓬莱迁到这儿的。现在,全村有130多户人家。这些山东人的后代,抱团。几十年来,关系处得嘎嘎铁,村民就像亲兄弟。火箭村,有个村民,名叫吕喜芝。今年57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火箭村人。

  虽说生在东北,可他说话,仍是满嘴的山东腔。从小受父辈影响,身边又都是山东人,所以,这山东口音,跟了他一辈子。而且,吕喜芝这人,念旧。小时候,父辈总跟他讲老家的山和水。作为山东人的后代,他一直对故乡充满了向往。四十多岁时,他第一次去了山东。齐鲁大地的风光,深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回来后,对于老家山东,他更是多了一份乡愁。

  平时生活在小村里,他经常走东家、串西家。一是因为村民感情好,到谁家都像到了亲戚家。二是因为都是山东人,大伙总会唠些老家的事。走动多了,吕喜芝发现个事。村民家里,几乎都有当年从山东带来的老物件。上世纪50年代,大伙迁徙时,背来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大到桌椅板凳,小到罐碗瓢盆,应有尽有。

  不过,现在条件好了,这些老物件,都没了用武之地。但是,吕喜芝觉得,那毕竟都是从山东拿来的啊,始终扔在仓房里,大伙不当回事,早晚得处理了。这个山东汉子一想到这儿,有点儿心疼。他琢磨来琢磨去,想出来一个法子。他想把这些山东老物件,集中起来,整个专门的房间,好好收藏,好好保管。

  村民贡献老物件

  当时,吕喜芝的想法,挺简单。他就是想把老物件留下,让大伙有个念想。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民们。没想到,大家都非常支持。那阵子,正赶上农忙。可是,火箭村的村民,却有点儿没正事。每天,不着急下地干活,而是翻箱倒柜找东西。

  只要是从山东带来的,大伙都翻腾了出来。寻找老物件,成了村民寄托乡思的一种表达。很快,找出来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村民张秀兰,已经年近八十了。知道吕喜芝的想法后,老太太挺激动。她从自己家,找出了一个箱子。这个箱子,是当年来东北时,从山东背来的。说起这箱子,那可有历史了。原来,这是张秀兰的奶奶当年的嫁妆。算起来,这箱子,至少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算不上古董,谈不上传家宝,但绝对有纪念意义。

  可是,张秀兰一点儿没舍不得。她把箱子拿给吕喜芝说:“这箱子放我家容易糟践了,你就好好保管吧。”除了这箱子,张秀兰还献出一个水瓢。这水瓢,满身都是缝补的痕迹。细算起来,水瓢至少有150年的历史。当年在山东时,这水瓢用来盛水。搬迁东北后,水瓢奔波千里,也跟着来了。可是,年头太多,用得太久,水瓢质量越来越差。断裂次数多了,缝隙太大,再也装不了水了。张秀兰,仍是舍不得扔,毕竟是老家的东西。后来,干脆盛米面用了。

  这回,张秀兰让水瓢,彻底下岗了。毕竟,由吕喜芝经管着,她放心。大伙寻找老物件的热情,越来越高。犁杖、柜子、大钱、手表、盆子、镜子、收音机、缝纫机……只要是从山东带来的,不管值不值钱,大伙都找出来了。最后,翻腾出的老物件,竟然有200多件。年头最久远的,是一把太师椅。这太师椅,是一户村民家的宝贝。历史,有三四百年了。分量最重的老物件,是一架缝纫机。当年,为了把缝纫机折腾到东北,山东人可是没少费力气。这回,闯关东的山东老物件,终于又聚在了一起。

  小村传承老故事

  宝贝收集起来,吕喜芝更忙了。他在自己家,专门收拾出了一间屋子。然后,把这些老物件,一点点安置到了屋子里。本来,是凌乱放着的,吕喜芝总觉得不是个事。每天忙完农活,他就往这屋子里一钻。然后,一点点琢磨,一点点归类。小物件,他挂到了墙上。大物件,他分类放置。每天,他都得整个干净的软布,把所有宝贝擦一遍。

  山东老家的东西,他格外珍重。很快,这间屋子,越来越有样。村民来他家溜达,都愿意到这屋里瞅瞅。屋里有老宝贝,还有人来参观。有村民说:“你这屋,不就是个博物馆吗?”这话,又给了吕喜芝启发。他买来了射灯,让老物件们展示在了灯光下。不过,吕喜芝并不觉得,这是博物馆。说它是村史馆,更恰当一些。因为,老物件记录了山东人迁徙至此的历史。现在,村里的小孩,总到这屋里来玩。吕喜芝总是一遍遍跟他们讲每一件东西的来历,还有背后的故事。吕喜芝说,不能让村上的孩子忘了他们的老家——山东。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