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0日讯 与其他所有的科室都不一样,产科是医院中最另类的一个,只有这里充满欢声和笑语。“出来啦,出来啦,又一个大胖小子,7斤8两!”分娩室的门每打开一次,走廊里就会传来一阵小欢呼。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产科病房,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从不缺少,这一刻母亲的微笑,最美!




在医院四楼的分娩室外聚集着一群人,充满焦急与等待,大家一致的目光投向手术室的大门。一个产妇被推了出来,丈夫赶紧脱下衬衫盖在妻子的头上为她挡风,并投以关切的微笑。丈夫叫张邱轶,今年34岁,今天出生的大胖小子已经是他家的二孩儿,自从单独二胎政策在我省放开后,张邱轶夫妇第一批就报了名。对于此刻的张邱轶,焦急的等候也满是喜悦的味道,他不时与其他等候的人交流,你家是男孩女孩啊?进去多久了?
没多大一会,分娩室的门又开了,一个大胖小子被护士捧出来,“谁是孩子爸爸,来看一眼,这是你家宝宝。”“我能抱一下吗?”“不能,你会抱吗?闪了腰咋办!”那个爸爸悻悻的,但还是满脸堆满笑容。
此时不知谁的电话响了,“喂,生啦生啦!刚出来,女孩6斤8两,等着回家喝酒啊,哈哈。”一位老者开始在电话里向亲朋传递产房喜讯。“哎,我可不和你说了,我孙子该去排队洗澡了。”
再到病房看看,每个宝贝都有一整个家庭在陪护,祖孙三代十几口人,有的还有月嫂伺候。“我们家都二十多年没有喜事了,有了这孩子,以后可真有事做了。”一位奶奶满面笑容地说,一边说一遍抖落出自己亲手织的小毛衣和毛线袜,往孩子身上比量。“有些大,现在还穿不上,等上了秋正好穿得着。”


一位妈妈担心自己的奶水不够孩子吃,特地请催奶师每日上门按摩,还别说孩子吃得饱饱,吃完了就睡起大觉,抱起来一顿拍照,依旧睡得很香。医院每天都准备适合孕妇吃的小米粥和鸡蛋,可是妈妈们还是担心小宝贝的营养不够,请月嫂给炖乌鸡汤、鸽子汤,还有猪蹄草药汤。
一间病房空出来,很快就住进新人,一张病床空了,用不了多久就被添满。一楼二楼跑检查的都是挺着大肚子的准妈妈,她们满脸紧张小心翼翼,嘴角挂着微笑。三楼至六楼住着的都是待产或刚生完的妈妈,她们相比产前,焦急的情绪一扫而光,每天面带笑容,守候着自己的小宝宝,给他们喂奶换尿布。
不同的是她们的紧张程度和心情,相同的是她们甜蜜的笑容。
据统计,这家医院去年共有9600余名新生儿降生,赶到高峰的时期,平均每个昼夜这里要迎接五六十个小生命。走廊里、病房中的欢笑声、祝福声、赞叹声经久不息。

26岁的孙金萍3天前刚当了妈,刨宫产下7斤整的女儿,全家皆大欢喜,取名叫杨桃。一家人轮流守在产科4产房,奶奶说“这孩子出生可把大伙吓坏了,有惊无险,稍有脐带缠脖,医生轻松就解决了。”无论小杨桃睡着还是醒着,孙金萍总想把她抱起来亲一口,可是还不敢太用力,只是用嘴唇轻轻触碰,每次孙金萍都露出幸福的笑容。
与小杨桃同住产科4病房的还有早她三天降生的“小美”,马上就要出院了。5月1日,刘勇和陈飞幸福地升级为爸妈,这个单独家庭顺利迎来二胎小公主,6岁的大女儿已经上小学了。由于是二胎生产,陈飞并没有其她妈妈那样紧张,不过还是采取的剖宫产,朋友说第一胎是剖宫,这胎最好别坚持顺产,产前又破了水,所以就剖了。小生命的到来让一家人笑声不断,伤口还未长好的陈飞总忍不住想抱孩子,温和地看着她吃奶,抚摸她睡觉。
满满也是“五一”当天降生的一个女宝,7斤整,51CM,27岁的吕艳和孙凯喜得千金,一家人无限喜悦,都笑得合不拢嘴。
在该医院六楼的一间产房内,出生3天的“美美”正在接受妈妈的喂奶,30岁的妈妈谷汭雨就要带着自己宝贝女儿出院了。


产科五病房的宝宝刘苏童5月4日降生,6斤4两。他是该病房唯一的男宝,也是唯一的一个顺产宝宝。爸爸刘浩然乐得跑前跑后伺候媳妇,媳妇由于没开刀体力恢复得很快,他还是总要抢着抱孩子,一个劲儿让媳妇去歇着。
6斤2两的五一,是“五一”当天出生最早的男孩,爸妈给他取名五一。32岁的江丽琴算高龄产妇了,孩子生产却很顺利。孩子的爸爸大宝说,他们是单独家庭,如果有可能他们还打算要二胎。
7斤2两的“娃娃”是5月7日降生的一个女娃,28岁的刘佳琦喜欢得不得了,她和丈夫都想要个女孩,还真的如愿了。一家人轮流照顾,万般呵护,初为人母的喜悦始终挂在刘佳琦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