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尔滨"街头画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5-05-14 08:45:16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5月14日讯 有这样一个场景,每当崔三顺想起,都让身为街头画师的他,觉得心里暖暖的。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崔三顺来出摊,身边的画师指着坐在旁边的一对儿母女,“她们都等你一个多小时了。”听说他就是崔三顺,女孩儿特激动,指着手里的肖像画说:“你还记得吗?这是我5岁时你给我画的,后来我们全家移民到加拿大,我一直保存着这幅画。”

  如果不是看到右下角的签名,崔三顺自己都不记得了,他也从没想过,当街头画师给别人画肖像的时候,他们,也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游客们念念不忘的、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冰城"蒙马特"   

  漫步在中央大街,错落有致的欧式建筑,面包石铺就的街道,尤其是街头画师融入景致所散发的艺术气息,让哈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田卫平总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又来到法国巴黎蒙马特高地广场。

  那是一个传奇的地方,在城堡式建筑环绕的广场上,每天都聚集着100多位街头画师。据说,当年毕加索、梵高两位大师还是草根的时候,也曾在那里作画。这些街头画师中,有人成了传说,有人为了生活演绎传说。蒙马特高地广场,也因此多了几分风情。

  冰城街头画师们,也在演绎自己的传奇。在松花江边、在公园,经常会看到街头画师作画,帮普通人记载时光、留住岁月。其中有两处人数较多,一处是在建筑艺术广场,另一处是在中央大街的街头,虽然加起来只有30人左右,却是全国“街头画师”中规模最大、也最为正规的。

  想着自己的作品,被女孩儿带到加拿大珍藏那么多年,崔三顺心里美滋滋的。“当街头画师这18年,就在这儿不到一平方米的摊位,我已画遍了56个民族,画遍了来自世界五大洲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游客,现在,就差外星人没有画啦。”

  许多冰城街头画师,也都感受着这种幸福。画师宋大方给记者算了笔账:“从5月到10月,每位画师平均要画一两千幅画,三四十人的画师队伍,每年创作的画作,就达几万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游客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永久珍藏。尤其近几年,很多游客来哈尔滨游玩,都想带一张来自冰城街头画师的画作。”冰城,也因此或成为全国最大的“街头画”输出地。


 

  从练野摊到正规军  

  今年63岁的崔三顺,是中央大街肖像艺术画廊的队长。老崔记得,1996年左右,哈尔滨街头就有人画肖像画了,那时,“面包街”还不是步行街,他们也不叫街头画师,而是练野摊的人。

  崔三顺是最早上街画画的那批人中的一员。1996年夏天,崔三顺背着画板、折叠椅来到江边找模特。崔三顺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模特是位老太太。当时他对老人说,“你给我当模特吧,我给你画画不要钱!”老人挺高兴,一动不动在椅子上坐了40分钟。画完成后,老人特别满意,非要给钱表示感谢。

  以后的日子,崔三顺一有空就到江边画画,“当时主要画黑白画,10块钱一张,有时一天能挣100块。”唯一让崔三顺感到不安的是,经常会被城管抓,“有时我正画着,城管就来了,我就说,你先让我给人家画完,再罚吧。”女画师刘玉霞也练过野摊,“有一次城管把我的工具和小样没收了,我在人家办公室说了一天好话,又是扫地又是擦桌子,才要回来。”索菲亚艺术画廊的吕然,遇到这种情况,就一个字——跑。

  画师李世昌还向记者描摹了他们这一群体的底色:“我们都不是科班出身,更不是专业画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有老师、公务员,有企业职工、个体户,还有下岗人员、无业人员。共同特点是,都从小喜欢画画,并学过绘画,却没能走上专业道路,但真的很喜欢画画,也希望作品能得到更多人认同,如果一天不出来画画,就难受。”

  春天,万物生长,象征着希望。在1997年的那个春天,练野摊的冰城画师们,迎来他们的春天。18年过去了,街头画师唐恩还会想起那个夜晚。那时的他,和几位画师在江边出摊。两个中年人走过来跟他们聊天。“你们在这画多久了?”“收入怎么样?”“在你们这画像的游客多吗?”……看似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末了,其中一位中年人说:“一定给你们找个固定的地点画”,让唐恩一愣,“我当时心里想,他以为他是谁呀?”之后也没当回事。

  可唐恩没想到,很快,负责中央大街管理的部门就找到他们,让他们到刚刚改为步行街的中央大街画画,不用再练野摊了。也是那时,唐恩才知道,之前给他们“承诺”的神秘人,是当时的市长汪光焘,他们也成为全国第一支正规的街头画师队伍,这一干,就是18年。每年5月到10月,这群画师风雨无阻地为路人、游客描摹岁月的印迹。  


   不可复制的氛围和格调

  坐在街头画师面前,许多游客都愿意和他们聊上一阵,甚至有些人还成了好朋友。女画师刘玉霞,至今还和一位重庆游客保持联系。根据她提供的号码,记者拨通了王先生的电话。“我是2011年7月去的哈尔滨,逛中央大街时,是刘玉霞给我画的像,那也是我第一次画肖像画。”王先生告诉记者,哈尔滨街头画师的规模让他震撼,“其他城市也有,比如西安,但都是零零散散的。我感觉,这种肖像画不像油画、国画那么高大上,但却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品位。我是一个生意人,当时我就想,要是能把它引进到重庆的解放碑该有多好。但是回家之后我试过,无法形成哈尔滨的这种规模和氛围。”

  哈尔滨的街头画师没被游客“复制”成功,哈师大教授田卫平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解释说,哈尔滨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洋画的城市。这一艺术氛围和底蕴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我们的街头画师,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无论画的好不好,但画风都比较洋气。”

  除了洋气的画风,画家们还都有各自“艺术范”的打扮,比如崔三顺,满头飘逸的白发;宋大方则梳起了小辫子;索菲亚艺术画廊上的王兴军则留着浓密的络腮胡……

  崔三顺还表示,冬天时,许多街头画师会选择到三亚、厦门、广州等地画画,那里画肖像画的价格,是在哈尔滨的十多倍,有时一个冬天就能挣十几万。但一到四五月份,他们还是会回到哈尔滨。“感觉那里的艺术氛围,远没咱哈尔滨浓厚,冰城独特欧陆风情的格调,会为我们带来创作的冲动和灵感。” 


 

  画出来往的人 输出冰城的美

  合影、签名、邀请到家乡做客……游客对画师爱的表达,有很多种。家乡能有这样一批“非专业”的街头画师队伍,对于一些专业人士来讲,也是件让人兴奋的事。哈师大美术学院油画系壁画教研室副教授黄威,经常去看街头画师们画画,“他们的水平现在日渐成熟”;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秘书长叶方表示,“街头画师挺不容易的,每天风餐露宿,却用他们的劳动,提升了哈尔滨的形象名片。”

  在中央大街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林海峰看来,街头画师也是冰城的宣传员。“去年,来冰城旅游的游客数量,已突破6000万。我们的街头画师们,在为游客画画的同时,也为游客介绍哈尔滨的历史、特色、建筑,向游客输出冰城的‘美’。

  ”这一点,坐在老崔对面、来自辽宁的游客沈先生点头赞同,“崔老师刚才给我讲述中央大街上地砖的历史和故事,还告诉我去工大什么路线最近、买红肠哪里最正宗、大列巴哪儿最便宜,没想到画张画这半小时时间,还能找一个免费的导游。”

  据林海峰介绍,每年4月份,中央大街的画师们“上岗”前,都要先进行考试。“这十几年中,政府一直都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我们也不断调整对画师们的考核制度。比如,前些年,都是让画师在家画完后,带作品过来,我们找专业人士评分。后来发现这样有失公平,于是,前年开始改为现场考试。每位评委有10分权利,分数低的就会被淘汰。这也让我们这张‘名片’更有质量感。”画师刘玉霞将这样的考试比作“高考”,在4月23日的考试中,她成为今年唯一通过考核的女画师,没通过的5个人,也只能等着明年再考了。

  华灯初上,街头画师头上的灯,亮了。画纸上的沙沙作响、凝神作画的画师,奏响冰城独特的美妙协奏曲,飘向远方……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