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5月22日讯 “你今天丢东西了吗?”“里面有什么?”“银行卡号是多少?”……19日晚,家住道外区的王阿姨打了十多个电话,还让儿子发了“朋友圈”,通过甄别终于锁定了“目标”。不要以为王阿姨是警察,其实她在为归还捡到的钱包忙活。
街头捡钱包发“朋友圈”寻失主
19日17时许,王阿姨去母亲家做饭。途中,在道外区开原街捡到一个黑色钱包。王阿姨心想,“丢失钱包的人一定很着急”。于是,她站在原处等,可半天也没见有人来。因担心做饭迟到,王阿姨带着钱包到了母亲家。经查看,钱包里不但有钱,还有多张银行卡和一大堆票据。
王阿姨回家后,把经过讲给儿子张贺然。张将钱包和里面的银行卡、现金、票据拍了“合影”,并将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动员朋友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同时,张贺然还给多个银行卡的所属行客服打电话,希望通过银行卡找到失主的联系方式,但都因银行规定,没能获得相关信息。
打十余电话最终确认失主身份
21时许,仍然没有失主消息。母子俩翻看钱包中票据,希望找到失主信息。
一张张查看,母子俩终于眼前一亮,在一张发票上看到一个手写的手机号。虽然后两位数字有些模糊,但这个线索还是让母子俩非常激动。王阿姨开始变换着数字,一个一个试着拨打。打了十多个电话后,终于找到自称失主的冷先生。
王阿姨仔细询问,反复核实信息,最终确认冷先生就是失主。据了解,冷先生家住大庆,在哈市有生意。19日,冷在道外区开原街取完货就回大庆了,直到王阿姨打电话来,他才知道自己的钱包丢了。
王阿姨让他放心,钱包在自己这很安全,冷先生可以随时来取。当然,这个过程要在派出所进行。
看王阿姨如何核对失主身份
王阿姨机智询问,最终确认失主身份。以下是记者整理的二人对话和王阿姨的心理变化:
王:“请问我打的这个电话号是你本人在使用的电话吗?”冷:“是。”
王:“你今天丢东西了吗?”
冷:“丢了。”(王想,回答有些迟疑,咋回事呢?)
王:“在哪儿丢的?丢了什么?”
冷:“在道外,一个黑色的钱夹。”(王想,有些靠谱。)
王:“我捡到一个钱包,你说说里面有什么?”
冷:“有身份证……”(王想,这人可能不是失主,要当心,再问问。)
王:“不对,没有身份证。还有什么?”
冷:“有钱、银行卡,还有票据。”(王想,这回挺靠谱。)
王:“几张银行卡?”
冷:“4张?”(王又犯起了嘀咕,明明7张,咋又错了呢。)
王:“不对,你差得太多了!你说说有多少钱吧?”
冷:“多少钱?100多吧?”
王:“先生你说的不对。打扰了,我再找别人吧。”
冷:“我能背出几张银行卡的尾号。”
冷先生果然说出了几张银行卡尾号,还说明了票据的金额和大致时间,通过谈话,王阿姨确定冷先生就是失主。